视频

外周静脉置管的动画演示

所需设备

  • 手套(在面对高风险患者时,考虑使用塑料外衣罩或护目镜)

  • 消毒湿巾(通常使用氯己定湿巾,而非标准的酒精湿巾)

  • 止血带(理想情况下,应使用一次性的止血带)

  • 合适型号的静脉导管

  • 导管敷料包(通常为透明敷料)

  • 注射器和 0.9% 氯化钠冲洗液

  • 棉头拭子/纱布拭子

禁忌证

如果没有建立静脉通路的紧急需求或者预期的紧急需求,不要进行静脉置管。并非所有住院患者均需要接受静脉置管,但是以防紧急事件的发生,任何急诊入院的患者均需在早期建立静脉通路。

避免置管的部位包括:

  • 有动静脉瘘的手臂(例如,透析患者)

  • 淋巴引流已经受到影响的部位(例如,接受腋窝手术后的手臂)

  • 有蜂窝织炎或烧伤的部位

  • 下肢或足部的小静脉,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 外周血管病、静脉曲张、静脉高压或者水肿的部位

  • 关节面

适应证

静脉置管用于快速静脉注射或者长期输注液体或药物在对危重患者进行初始评估时,作为 ABCDE 步骤中具体操作的一部分,需要进行静脉置管。在检查气道 (airway, A) 和呼吸 (breathing, B) 后,在至少建立一条静脉通路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对循环 (circulation, C) 的检查。这通常需要建立两条粗的静脉通路(使用 14 G 或 16 G 导管),双臂的肘前窝各一条。

并发症

  • 瘀伤/血肿:相对常见,尤其是在置管不成功或尝试强行置管后

  • 置管部位感染:插管部位周围可能会出现蜂窝织炎,有些病例可能进展为全身性脓毒症

  • 移位:导管可能会从静脉中脱落;如果脱落,移除该导管并重置新导管

  • 外渗:如果导管未被正确固定,注入的液体或药物可能在皮下聚集,对患者造成刺激,在有些病例中可能导致组织坏死

  • 血栓性静脉炎:置管部位静脉受到刺激和出现硬结需要移除导管

  • 堵塞:血凝块或注入物质的聚集可能会堵塞导管。在一些病例中,堵塞可以通过用普通盐水冲洗导管得以解决,但可能需要移除导管。

术后护理

在导管置入不成功的部位施加压力可最大程度降低瘀伤和出血的风险。一旦导管被成功置入,根据要求将其与预设部位或静脉输注端连接。

导管置入部位周围可能会发生蜂窝织炎。规律检查静脉导管置入部位是否有感染的体征(例如发红或液体渗出)。大多数导管敷料包使用透明材料以辅助此检查。

既往的感染控制策略建议,外周置管不应在原位放置超过 72 小时。但是,一篇 2015 年的 Cochrane 评价表明,没有证据显示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或静脉炎发生率方面,例行地每 72 至 96 小时更换导管与出现感染相关临床表现(例如,发炎、渗出或堵塞)时再更换导管这二者间有任何区别。[36]

如果留置管处发生感染,在开始抗生素治疗前,于此部位用拭子取样,进行血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