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应急考虑

参见 鉴别诊断 以获取更多具体信息

心肌缺血

以新发的心力衰竭伴呼吸困难和胸痛为主要表现时需要考虑心肌缺血所致。 需要检查心电图、心肌肌钙蛋白、CK-MB。

治疗包括立即进行冠状动脉再灌注如溶栓或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 另外,为了使患者尽快稳定,可能需要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心力衰竭是心肌缺血后的常见情况,需要紧急评估和治疗。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AHA并不推荐继续使用撊毖孕募〔这个概念。[1]

肥厚型心肌病

起始可能表现为晕厥或猝死,因此早期诊断和筛查一级直系亲属很重要。 体格检查时可能闻及类似于主动脉狭窄的收缩期杂音,并随Valsalva动作、握拳、下蹲等动作而改变。 治疗包括避免使用利尿剂,这与治疗其他类型的心肌病不同。 另外,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并避免剧烈运动(预防猝死)。 在严重的心律失常和高猝死风险患者中需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埋藏式除颤起搏器等治疗。

年轻(<40岁)患者中的心脏猝死

猝死是一个重要的公众问题。[58] 然而,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的猝死多半与冠心病相关。 在青年中突然发生的猝死不仅对患者的家庭和亲友而且对整个社会造成深重的影响。 准确的发生率难以获得,但据估计在青年人群中每年约有1/100 000的人发生猝死。[59][60] 常见的原因包括各种类型的心肌病、离子通道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动脉夹层和冠状动脉异常。然而,在高达31%的患者中尸检也没有发现结构性异常。[61] 尽管诊断具有挑战性,明确死亡的原因很重要。 很多猝死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包括很多死后也未明确诊断的患者。 因此,对存活的家族成员进行临床观察、基因检测是有必要的。

心肌炎

下列2种情况特别需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巨细胞性心肌炎:1)难以解释的病程短于2周的新发的心力衰竭,心脏大小正常或左室扩张伴血流动力学受损;2)难以解释的病程介于2周至3个月的新发的左室扩大的心力衰竭,有室性心律失常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证据,常规治疗1-2周无反应。 心脏MRI有助于明确诊断。有研究提示,活动性心肌炎与MRI信号异常有很好的相关性。

心肌炎患者明确诊断后需要治疗收缩功能失常(使用标准的心力衰竭治疗方法)和相关的心律失常并发症,包括治疗缓慢型及快速型心律失常措施。 如果患者发展至血流动力学受损,需要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或心室辅助装置。 尽早与心脏中心联系以提供机械支持或心脏移植。 使用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和/或免疫抑制剂的证据有限。 然而,巨细胞性心肌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心肌炎通常对免疫抑制剂有效,这也是对特定患者进行心内膜活检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有争议的患者,治疗应寻求心脏专家的意见。[38][3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