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蛋白尿可能是一过性的或持续性的。一过性蛋白尿可在多种临床情境下检测到,包括重体力活动,发热患者,尿路感染中,大量尿路出血患者中。蛋白尿也发生在直立性体位条件下(体位性蛋白尿)。一过性和体位蛋白尿通常几乎没有临床意义。[34][35]间隔1-2周的两份尿液标本中试纸条检测均为阳性的蛋白尿,为持续性蛋白尿,需要定量和进一步评价。[3]

肾小球

肾小球是阻止血液蛋白进入尿液的滤过屏障。肾小球基底膜或足细胞足突的破坏或缺失可导致蛋白质从肾小球毛细血管进入尿液。因为白蛋白是血液中主要蛋白质,肾小球性蛋白尿中,白蛋白占主要成分。蛋白尿伴血尿更可能是肾小球病因。典型肾小球性蛋白尿的范围为1-20g/d。由于肾小球内皮细胞的破坏导致中度白蛋白尿也是肾小球病变导致虽然绝对量不能满足临床定义的蛋白尿。中度白蛋白尿常见于导致内皮功能异常(例如,早期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的疾病。

肾小球性蛋白尿包括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微小病变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IgA 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硬皮病性肾危象、中-小血管炎、淀粉样变、轻链-重链沉积病、纤维素/免疫触须样肾病、IgG 沉积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特发性结节性肾小球硬化、Fabry 病和抗肾小球基底膜(抗 GBM)病(Goodpasture 综合征)。

肾小管

低分子量蛋白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健康人群中,近端肾小管代谢和重吸收这些低分子量蛋白,以避免尿液中流失。在肾小管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低分子量蛋白(例如视黄酸结合蛋白,α2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可能未经代谢而从尿液中排出。肾小管性蛋白尿可与其他肾小管异常标志物(例如,糖尿,磷酸尿,近端肾小管酸中毒)同时存在,蛋白排泄量通常<1.5-2.0g/d。大部分肾小管性蛋白尿,24 小时白蛋白/β-2-微球蛋白排泄率一般在 1-13 的范围内,肾小球性蛋白尿比率>1000。[36]肾小管性蛋白尿常常伴有肾小球性蛋白尿。

肾小管性蛋白尿的原因包括急性肾小管损伤,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Fanconi综合征,囊肿性肾脏病,重金属中毒,高钙血症,Dent病和马兜铃酸肾病。

溢出

滤过蛋白质的数量超过了近端小管的再吸收能力将导致蛋白尿。典型的例子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单克隆轻链蛋白的大量产生导致的蛋白尿。经由肾小球自由滤过的低分子量的轻链蛋白的浓度超过了肾小管的再吸收能力。这些轻链蛋白随后通过尿液排出体外。与肾小球性蛋白尿相似,蛋白尿的总量可以达到高达20g/d。

溢出性蛋白尿的原因包括轻链型肾病、横纹肌溶解症和多发性肌炎。[3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