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任何出现在儿童的皮疹首先应该考虑的鉴别诊断是病毒疹,炎性皮肤病,局部细菌或真菌/寄生虫感染,蜱传播性疾病,药物疹,全身细菌感染,过敏反应,血液疾病,血管炎/风湿性疾病。

病毒感染

病毒疹是一种皮肤出疹,属于病毒性疾病的一个症状。这些皮疹多为非特异性,并且可能先于病毒性疾病、与其同时或晚于其出现。但是,特定的病毒病原被认为是引起儿童皮疹的病因。其中包括:

  • 水痘-带状疱疹感染(水痘):主要影响儿童;几乎所有的病例都发生在年龄<10岁的儿童[1]

  • EB 病毒 (EBV) 感染:约 15%-35% 感染 EB 病毒的患者会有皮疹。同时摄入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会增加皮疹的发生率[2]

  • 巨细胞病毒感染:原发性感染通常无症状,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临床表现,包括皮疹。

  • 婴儿玫瑰疹(第六病):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引起,常见于婴儿和幼儿。

  • 传染性红斑(第五病):由细小病毒B19引起,最常出现在冬季和春季。

  • 艾滋病毒感染:10%~12%的艾滋病毒急性感染患者会出现急性血清转化综合征,包括麻疹样皮疹,出现在感染后3至6周。

  •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多变的皮肤表现,包括斑丘疹,可能在急性感染后的病毒血症期间发生。

  • 手足口病:一种肠道病毒性疾病(最典型的是柯萨奇病毒 A16 型或肠道病毒 71 型)[3]

  • 风疹(德国麻疹):由RNA病毒引起的。 在儿童中,通常表现为症状轻微的、自限性疾病。 自从1969年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开始接种以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具有临床症状的感染更常发生在无免疫功能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

  • 麻疹:由一种副黏病毒科的 RNA 病毒引起。在常规免疫接种后,麻疹的发生率已经下降,但是疫情仍有暴发,而且免疫接种失败或者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也会出现非典型麻疹皮损。

  • 皮肤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 HSV)-1 或 HSV-2 感染可导致口腔、生殖器和眼部溃疡。原发性感染发生在单纯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期间,在这种情况下,宿主缺乏抗体反应。

  • 传染性软疣: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皮损见于皮肤(黏膜不太常见)。皮损看上去像珍珠一样,表现为光滑的丘疹,有时呈脐形。表皮聚集的软疣小体在组织学上被称为 Henderson-Patterson 小体(被病毒感染的角质形成细胞且中央有孔)。在儿童中,病变一般是通过皮肤接触或者污染物接触引起的。

炎性皮肤病

  • 特应性皮炎(湿疹):一种以湿疹样皮疹为特点的慢性皮肤疾病,对刺激物表现为瘙痒和皮肤敏感。 这是儿科医生诊所中的患者最常见的诊断。[4]

  • 脂溢性皮炎:发生在两个年龄段:婴儿(开始于 2 月龄之前)和青少年。在青少年中,皮肤正常菌群改变了油脂分泌,从而引起受累部位发生皮炎。[5]

  •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可在各种物质与皮肤接触后发生。

  •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涉及真正的变态反应。患者经历一次变应原初始暴露,之后发生一种变态反应,该变态反应可能以皮肤表现为特征。在表现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儿童中,最常见的促发物为漆树属(毒藤、有毒橡树或有毒漆树)和金属镍。[6][7]

  • 银屑病: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往往会因为压力,局部外伤,感染,和一些药物而加重。 在一些患者中可能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约25%被诊断为银屑病的成人中在18岁之前有银屑病皮损的病史。 然而,银屑病往往在儿童期不能被确诊。[8]

  • 玫瑰糠疹:一种自限性鳞屑性丘疹疾病。[9] 约75%的患者是10至35岁之间。 玫瑰糠疹被认为是传染性疾病,尽管特定的传染源尚未被阐明。

  • 肥大细胞增多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特点是克隆的肥大细胞的增殖和在各器官的积累。 在皮肤,可以看到荨麻疹、小水泡和大疱形成。

局部细菌感染

原发性感染包括:

  • 脓疱疮:一种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 A 组 β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常见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浅表性皮肤感染。它可以作为原发性感染或继发于原有的皮肤病,例如湿疹或疥疮。[10] 脓疱病可以表现为非大疱型或大疱型。

  • 毛囊炎:位于毛囊内的脓皮病、继发于角蛋白引起的毛囊闭塞、水份过多或感染。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虽然更常见于成人,但细菌性毛囊炎也可能发生在免疫抑制的儿童中(例如,糖尿病)。婴儿期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是毛囊炎的一种特殊类型,也可能见到。

真菌或寄生虫感染

在儿童常见的感染包括:

  • 体癣(皮癣):一种由发癣菌属(最常见)和小孢子菌属真菌引起的皮肤癣菌感染。

  • 疥疮:一种由疥螨生物体引起的感染。

  • 皮肤念珠菌病:由各种念珠菌菌属引起的原发性或继发性真菌感染。通常累及皮肤褶皱区,伴有中央区红斑和周围的小卫星病灶,偶尔有中央区白色分泌物。

蜱传播疾病

通过动物携带的蜱(例如,肩板硬蜱或者变异革蜱)传播的感染可能出现特征性的皮肤表现。其中包括:

  • 落基山斑点热:由细胞内专性需氧菌立氏立克次体引起[11][12]

  • 莱姆病:由疏螺旋体导致,最常见的为伯氏疏螺旋体。[13]

药疹

大多数药物疹的病因涉及对药物或者其代谢产物的迟发型过敏反应,有体液和细胞介导机制参与。 大多数皮疹的产生被认为是迟发型(⒓型)细胞介导(通常是T细胞)的反应。[14]

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氨基青霉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和抗惊厥药的使用通常引起这些皮疹,但是程序性细胞死亡-1 受体抑制剂或营养素或中草药补充剂也可能与之相关。[15][16]

更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出现广泛的皮肤黏膜受累。这些包括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17] 多形性红斑、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药物反应[18][19] 和全身过敏反应综合征。

全身性细菌感染

  • 脑膜炎球菌感染:一种全身性紫癜性(不退色性)皮疹,可能是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脑膜炎奈瑟菌感染)的一种首发体征。少数患者最初可能有非特异性红斑或斑丘疹性病变,通常位于四肢。

  • 梅毒:由梅毒螺旋体引起。它几乎都是通过性接触传播或者垂直传播。二期梅毒病变由梅毒螺旋体从梅毒硬下疳经血行播散所致。二期梅毒主要表现为与非特异性全身症状相关的皮肤黏膜皮疹、弥漫性淋巴结肿大和高度传染性皮肤病变。病灶通常在一期梅毒的无痛下疳消退后的 6 至 10 周出现。口腔/生殖器黏膜病变具有高度传染性;干燥的皮肤病变(例如,掌跖梅毒疹)则较少传染。

  • 淋病:由淋球菌引起。播散性淋球菌感染是未经治疗的原发性感染进展的结果。它通常会导致皮肤丘疹,并发展为出血性脓疱、大疱、瘀斑或四肢坏死性病变。

  • 细菌性心内膜炎:累及心脏心内膜表面的感染,包括瓣膜结构、腱索、室间隔缺损的部位或壁性心內膜 (mural endocardium)。罕见的皮肤特征有 Janeway 病变(手掌和脚掌的无痛性斑丘疹)和 Osler 结节(指尖的痛性结节)。细菌性病因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牛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 HACEK 细菌群(嗜血杆菌属、放线共生放线杆菌、人心杆菌、啮蚀艾肯氏菌、金氏杆菌)。真菌性心内膜炎在儿童中不常见,但在留置中央导管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20]

毒素介导的感染包括:

  •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菌株感染的罕见临床表现。毒素累及颗粒层并导致水疱形成[21]

  • 猩红热:由 A 组 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红斑毒素引起。它表现为咽炎且并发皮疹。皮疹在身体所有部位出现,同时没有特定的发生发展模式。

  •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toxic shock syndrome,TSS):由 TSS 毒素 1、葡萄球菌肠毒素、链球菌毒素或其他毒素引起。存在一系列症状,包括发热、低血压以及躯干、手掌和脚底弥漫性红斑性皮疹(可能有脱屑)。

高敏反应

荨麻疹表现为一过性的局限性风团。这是由于各种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包括食物、药物、昆虫叮咬、蛰伤或者感染。[22] 皮肤表现是由于皮肤中组胺的释放和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引起的。 每个荨麻疹病变持续24至48小时,虽然由于病变的反复分批出现,疾病本身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 病变可以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发生。

过敏反应是一种危及生命的过敏引起的反应,最常见的反应是药物/食物过敏或昆虫叮咬/蛰伤。[23]

血液系统疾病

瘀点性皮疹伴瘀斑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症(例如,由急性白血病或免疫血小板减少症导致)的首发表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 临床表现通常是血细胞减少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在排除其他低血小板计数原因之后才能作出的诊断。[24] 儿童通常表现为紫癜样皮疹,无全身不适或器官肿大。 然而,有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凝血障碍。

血管炎/风湿免疫性疾病

某些儿童血管炎/风湿免疫性疾病也可能以皮疹为突出表现。[25] 其中包括:

  • 川崎病

  • 青少年关节炎

  • 过敏性紫癜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风湿热

  • 结节病。

虐待儿童

儿童虐待可能出现的皮肤表现,包括不明原因的瘀伤,手指的痕迹,烧伤,擦伤或烫伤。[26]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