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味觉障碍的病因众多,但是目前医学上尚不明确。许多患者多处就诊,却也没有获得满意的病情解释。它可能会对患者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味觉障碍,尤其是味觉倒错,可能预示着某些大病,甚至是威胁生命的疾病的存在,例如: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肺癌或者重症肌无力。[6][8][20]

继发于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可以导致嗅觉功能障碍,味觉也可受累。这些味觉障碍常常是短暂可恢复的。

慢性中耳炎:慢性或复发性中耳感染可能损害味鼓索神经的味觉纤维。[21]

医源性的/手术继发

味觉功能改变可能继发于手术操作。有些手术程序影响味觉传入通路。手术因素是门诊患者中嗅味觉障碍疾病最常见病因。导致味觉失调或缺失的常见手术包括:

  • 牙齿手术:下牙的手术可能影响舌神经从而损害味觉通路。临床上,下牙槽神经麻醉导致持久舌神经损害和拔出智齿均由可能导致味觉障碍。[6][8]

  • 扁桃腺切除术:约35%的扁桃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暂时性味觉障碍。大多在术后2年内恢复,仅极少数的出现持久性味觉障碍。[22][23][24]舌咽神经的舌支是支配舌根部的味觉传入纤维,有些操作可能损害舌神经,从而导致味觉障碍。

  • 中耳手术:常常改变味觉功能。[25]手术操作损害的是同侧味觉,常常被患者忽视。其潜在病变可能是鼓索神经损伤,而鼓索神经携带着支配舌前三分之二的味觉纤维。鼓索神经裸露地穿过与听小骨和鼓膜关系紧密的中耳腔。

  • 上气道内窥镜检查:一些上气道的质地坚硬的内窥镜(如显微喉手术)可能压迫舌根部。这导致约10%的患者出现暂时性味觉失调。[26]

  • 颌面部和头颅手术:舌切除、上颚切除或者其他口腔结构相关操作(如癌症手术或腭咽手术)均可导致味觉功能障碍。颅底手术(如颅底肿瘤或动脉瘤切除术)也可导致味觉功能障碍。[6][8]

继发于单侧手术的味觉障碍多为单侧。暂时性多见。其中味觉性质的改变(如味觉倒错,金属味等)与量变相比更容易引起患者注意。尽管鼓索神经损害比较容易识别,但是患者在耳部手术后很少会注意到是否存在味觉改变。

神经系统疾病

味觉功能失调可能伴发神经系统疾病,如卒中或周围神经病变。比较罕见的是,味觉异常(尤其是味觉倒错)有时可能预示患有某种致命疾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重症肌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味觉障碍常常和其他一些症状并存,如言语障碍、构音障碍等。常见病因包括:

  • Bell麻痹和Ramsay Hunt综合征: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面神经的膝状神经节。约三分之一病例中味觉障碍和面神经麻痹同时存在。[27]在面神经麻痹解决后,味觉障碍多自行恢复。[6]

  • 卒中:嗅觉中枢某一部分发生卒中可能导致味觉障碍。这种味觉障碍和卒中引起的其他严重并发症相比容易被忽视。对卒中患者的调查数据发现,约20%患者伴有味觉功能改变。这种功能障碍可能是同侧或双侧。[13][14]

  • 头部创伤:头颅外伤引起嗅觉改变比较常见,味觉功能障碍也可发生。尽管有证据表明味觉障碍的发生和头颅损伤严重程度成正比,但是目前尚且没有关于创伤性味觉障碍的研究。[6][8][27]

  • 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兹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许多神经变性疾病和嗅觉失调相关,已有文献报道这些疾病也可影响味觉。[6][8][27]有文献报道味觉功能障碍是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早期标志。[20]多发性硬化患者中味觉障碍和硬化部位明显相关(如脑干或脑岛)。然而,由于许多患者伴有痴呆,因此无法识别是否存在味觉缺陷。[6][27][28]

  • 癫痫:癫痫发作后可出现味觉(和嗅觉)功能改变。[6][27]

  • 重症肌无力:已有文献报道味觉障碍是胸腺瘤所致重症肌无力的第一标志。[6]

  • Guillain-Barre 综合征:已有几篇文献报道了此类患者可伴有味觉功能障碍。[27]

代谢性或系统性疾病:

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对味觉功能的影响尚不明确。味觉相关的系统性情况包括(包括报导过的有证可查的个案):

  • 炎症介导的唾液腺疾病,如干燥综合征(原发性或继发性)[6][8][28]

  • 肾功能不全:多篇文献报道肾功能不全可导致味觉功能的量变和质变。然而通常味觉丧失易被忽视。这类味觉缺失可通过透析而恢复。[6][28]

  • 肝功能不全:肝炎和肝衰竭可导致味觉障碍。[6][28]

  • 糖尿病:尽管数据有限,已有关于糖尿病伴发味觉障碍的报道。[29]

  • 甲状腺功能不全:被证实和味觉障碍相关。[29]

  • 口腔灼烧综合征:这一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侧舌感觉异常和口腔疼痛,有时伴有味觉功能障碍。[30]这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尚不清楚,但是有人认为和口腔黏膜神经病理改变有关。该病最常见于围绝经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在“超级味觉者”(味觉识别能力高的人)中可能更为常见。

毒物或药物诱导

肿瘤放疗的主要副作用是暂时性的味觉功能消失,它可能在放疗结束后的 3 个月内恢复。不过,头颈部放疗可能会直接影响味觉感受器,导致唾液腺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改变,由此导致的口腔干燥会显著影响味觉。全身性化疗也会导致味觉改变,这种改变通常会在治疗停止后逆转,可能与药物直接毒性以及药物经唾液分泌有关。[6][8][28][31]不过,这些患者的味觉障碍可能会无限期地持续。[19]

几乎所有药物均有可能导致味觉障碍。关于药物导致味觉障碍的文献报道不计其数。药物诱导的味觉障碍似乎在停药后可逆转。[32]常见的相关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抗生素(如甲硝唑)和抗真菌药(尤其是特比萘芬)。

肿瘤的

桥小脑角肿瘤:这一疾病的典型表现为听觉和平衡障碍。然而,当第七对颅神经的中间部受累时,面神经和味觉功能会受到影响。[6][27]

副肿瘤综合征:已有多篇文献报道“甜味”功能缺失作为小细胞肺癌和胸腺瘤的首发症状;在一些病例中,味觉功能障碍和低钠血症密切相关。[33]

营养缺乏

关于营养缺乏所致味觉障碍的报道较少。然而,有些缺乏与味觉功能障碍相关。主要包括:

  • 铁元素缺乏:慢性缺铁可能导致口腔灼热综合征和异味综合征。[30]

  • 维生素B12缺乏:比较少见,味觉异常可伴有舌炎。

  • 锌元素缺乏:何种程度的锌元素缺乏可影响味觉尚不明确。[27][28]目前缺乏关于锌元素缺乏所致味觉障碍的研究。但是许多文献报道了补锌可成功治疗部分味觉失调。[2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