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是因为成熟髓系细胞产生增多、着边作用(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边集的多形核细胞池区域进入外周循环的过程)增多或中性粒细胞从外周循环迁出(向外迁移)进入组织减少所致。进一步检查前应排除虚假的实验室数值。
骨髓造血及髓外造血(肝、胸腺和脾)受全身情况的影响:抑制(如化疗)或促进。由于中性粒细胞产生增多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可以分类为原发性或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开始深入检查化验报告中性粒细胞增多原因前,第一个重要任务是确认实验室数值的正确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为继发于血小板聚集或冷球蛋白血症的实验室伪差。外周血涂片评估可迅速排除上述两种诊断。
血小板聚集
如果外周血样本含有血小板凝块,自动细胞计数器可能将血小板凝块误认为白细胞,最常见的是误认为淋巴细胞。对 WBC 计数的总体影响<15%,典型情况下同时报告相关的血小板减少。
在标本抗凝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患者存在乙二胺四乙酸 (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 EDTA) 依赖性凝集素,则可能发生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减少。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假性白细胞增多症,发生于 0.1% 的患者中,需要使用非 EDTA 采血管对血小板和白细胞总数进行重新评估。
冷球蛋白血症
如果是在低于室温的条件下采集含冷性、不溶性血浆蛋白的外周血标本,将在≤30℃ 下观察到温度依赖性 WBC 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增加。如果标本被加热到人体温度,沉淀的冷球蛋白颗粒将重新溶入溶液中。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也可升高,随着温度升高而纠正。
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时,早期髓系祖细胞和骨髓内原发性瘤样增生过程直接上调中性粒细胞生产。支持中性粒细胞增多症肿瘤性病因的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持续>50×10^9/L、中性粒细胞系核左移、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发育异常、红细胞异常(例如泪滴形红细胞)。[3]
骨髓增殖性肿瘤 (Myeloproliferative Neoplasm, MPN)
这是一种血液疾病,包括慢性髓系白血病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CML)、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增殖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可以进展为急性白血病的不可分类 MPN。包括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 MPN 患者人群中,白细胞总数升高的程度可以预测疾病风险。外周循环中的未成熟细胞证据支持 MPN 的诊断。
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 (CNL) 与持续存在的成熟中性粒细胞增多症相关,外周血中只有罕见的中性粒细胞前体。CNL 与 CSF3R 基因的活化突变有关,最常见的是 T618I。[4]如果考虑诊断为 CNL,应排除浆细胞骨髓瘤(多发性骨髓瘤)。
费城染色体易位 t(9;22)(q34.1;q11.2) 导致 BCR-ABL1 融合基因的证据支持 CML 诊断。由于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核左移(外周循环中未成熟粒细胞增多),通常伴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源自早幼粒细胞的未成熟髓系细胞,将生成不常见于循环的晚幼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患者表现出白细胞增多 (12-1000×10^9/L),且通常血小板增多。白细胞碱性磷酸酶评分降低也支持骨髓增殖性肿瘤诊断。
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
这是一系列同时存在生成障碍和细胞过度增殖的重叠症状的疾病,包括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非典型 CML 和不可分类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外周循环中的未成熟细胞伴有发育不良证据可能支持骨髓增生异常/骨髓增殖性肿瘤的诊断。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特定类型的 AML 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如果外周血存在原始细胞,应启动排除急性白血病的检查流程。血液或骨髓中原始细胞超过 20% 则诊断为 AML。白细胞总数增多伴循环中未成熟髓系细胞以及相关贫血和血小板减少证据提示 AML。
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增多[5]
这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综合征,其表型并未导致感染增加或白血病易感性。其与血小板功能异常导致的出血素质有关。
诊断依据包括白细胞总数>20×10^9/L,白细胞碱性磷酸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功能正常,中性粒细胞表面 CD18/CD11b 表达阳性。
Pelger-Huet 畸形
这是一种因核纤层蛋白 B 受体基因突变导致中性粒细胞分化异常的显性遗传性疾病。尽管中性粒细胞细胞核表现出由单根线连接的 2 叶状,却没有继发于形态学异常的功能缺损。非遗传性疾病的类 Pelger(假性 Pelger-Huet 畸形)细胞也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及(较不常见)活动性感染、急性和慢性白血病或使用药物(如秋水仙碱和磺胺类)。这些药物引起中性粒细胞细胞核的类 Pelger 表现,且中性粒细胞保留其细胞质颗粒。与此相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有类 Pelger 表现的少分叶中性粒细胞通常伴有细胞质颗粒减少。
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
无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儿童早期,与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相关。病程差异很大,有些患者可进展为 AML。
21 三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婴儿和儿童在应激或炎症情况下可发生意义不明的一过性白血病样反应。出生时的短暂异常髓细胞生成可能类似于白血病。
白细胞粘附缺陷
反复感染除见于持续的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外,还见于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时。这种情况下的中性粒细胞缺乏 CD18,白细胞和 β2 整合素也缺乏 CD18。I 型白细胞粘附缺陷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趋化、粘附和吞噬功能缺陷,且存在刺激依赖性中性粒细胞活化。
家族性寒冷自身炎症综合征
家族性寒冷自身炎症综合征表现为暴露于寒冷后 12 小时内出现白细胞>25×10^9/L。
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如果没有完整诊断性评估(包括用于诊断中性粒细胞增多的骨髓穿刺和活检)的病理学证据,则诊断为慢性特发性粒细胞增多。应考虑进行腹部成像,因为已在一些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患者中发现先天性无脾症。
在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中,骨髓对全身刺激(如感染、炎症或药物反应)的反应,使骨髓产生中性粒细胞增多,从而使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加。作为内源性反应,一些全身状况导致造血增加。
感染
所有年龄段(包括早产儿)患者的活动性感染(不限于细菌来源)通常导致白细胞总数增加伴核左移(外周循环中的未成熟粒细胞增多)。[6]重症脓毒症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减少而非增加(最常见于老年人和新生儿)。白细胞总数>25×10^9/L 诊断潜在感染过程的敏感性为 74%。
特定感染性疾病与更高的白细胞总数相关,如艰难梭菌感染,其特征为严重结肠炎症状。其他梭菌,如索氏梭菌,由于细菌释放神经氨酸酶以及刺激早幼粒细胞增殖,通常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神经氨酸酶还增加成熟和未成熟粒细胞从骨髓内基质细胞的释放。[7]发生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50×10^9/L,其特征为中性粒细胞增多,伴继发于非恶性情况的骨髓原始细胞增多(如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由于感染过程应答,释放肾上腺素,并诱导中性粒细胞着边作用(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边集的多形核细胞池区域进入外周循环的过程),进一步加剧中性粒细胞增多。
炎症
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慢性和重度急性炎症性疾病包括川崎病、青少年和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肉芽肿性感染和支气管扩张。中性粒细胞增多通常预示预后差,对于克罗恩病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增多可预测术后复发的风险。[8]
免疫接种也可能导致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贫血
任何导致贫血的情况,包括溶血和失血,均可增加造血以补偿低血红蛋白,导致总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继发性升高。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包括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 和溶血尿毒综合征 (HUS)。诊断依据为红细胞微血管病变(破碎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大。半数 TTP 或 HUS 患者存在中性粒细胞增多或白细胞增多证据,白细胞总数>20×10^9/L。一些报告提示中性粒细胞增多与 TTP 和 HUS 预后较差相关。[9]
恶性实体瘤
肿瘤引起的白细胞增多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普遍现象。中性粒细胞增多可伴或不伴骨髓内实体瘤浸润。已经证实一些实体瘤的子组(尤其是结肠腺癌)可释放生长因子,诱导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分泌或模拟这些细胞因子发挥作用。[10]
骨髓浸润
骨髓内浸润(如肿瘤、纤维化或肉芽肿病)时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增加,常伴循环血细胞形态学变化,包括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的血涂片(粒细胞核左移和有核红细胞)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成白红细胞增多外周血涂片由 T. George 博士收集 [Citation ends].和泪滴状红细胞。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成白红细胞增多外周血涂片伴泪滴状红细胞由 T. George 博士收集 [Citation ends].进行骨髓活检以确定病因。
慢性骨髓刺激
慢性疾病包括导致继发性白细胞增多的贫血或血小板减少代偿性骨髓刺激。这些疾病包括溶血性贫血,如镰状细胞贫血,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血管闭塞危象或感染。
由于长时期的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如化疗)代偿的慢性过度刺激,骨髓功能恢复可能会引起一过性白细胞增多与幼粒幼红细胞增多的变化。化疗结束后,可持续存在中性粒细胞增多直至粒细胞生成适应了细胞毒性药物治疗终止。
热射病
热射病时迅速出现循环中性粒细胞形态改变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分叶核似乎较一般情况小,呈葡萄状(有许多圆形突起,形似一串葡萄)。
无脾症
切除脾脏后常见中性粒细胞增多。虽然可出现一过性中度中性粒细胞增多,大多数患者继续存在长期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导致功能性无脾的疾病(包括镰状细胞病、先天性无脾症、静脉闭塞性疾病和自发性梗死)也可诱发长期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年轻镰状细胞病患者非感染情况下的白细胞增多预示病情加重。
Sweet 综合征
这种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皮肤病。[11]
正常造血速度可因一些药物的靶作用或副作用发生改变,包括:
烟草: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最常见原因。每日至少 2 包的吸烟者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增加一倍;所有吸烟者中,25% 的吸烟者出现白细胞总数增加。吸烟引起的炎症变化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戒烟长达 5 年后才能恢复正常,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总数下降。[12]
GM-CSF:以 250 μg/m^2 剂量给药时,骨髓内中性粒细胞产生不受影响,但中性粒细胞从外周血到特定组织部位的迁移减少,同时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加速。[13]健康志愿者中性粒细胞增多的持续时间为 14 日。
G-CSF:G-CSF 每日给药可使白细胞总数升高 12 倍。G-CSF 治疗似乎可改善中性粒细胞功能,增加整合素表达,提高中性粒细胞的细胞弹性蛋白酶活性,升高血浆弹性蛋白酶抗原水平。
锂:通过增加 GM-CSF 和 G-CSF 的生成增加粒细胞生成。开发重组刺激因子之前,曾将锂用于此目的,尽管效果差异很大。[14]
全反式维甲酸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 或三氧化二砷:ATRA 或三氧化二砷治疗时,50% 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法美英分类 AML-M3)发生一过性白细胞增多。这两种治疗可能导致 25% 的患者发生分化综合征。分化综合征表现为发热、体重增加、外周水肿和肺水肿、胸腔和心包积液、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着边作用为中性粒细胞从血管内边集的多形核细胞池区域进入外周循环的过程。与从根本上增加骨髓中性粒细胞生产的情况类似,着边作用可为应激和某些药物的反应。
应激诱发着边作用
生理和心理应激均可导致轻度中性粒细胞增多。已经证实焦虑和应激(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慌症和抑郁症)可导致中性粒细胞着边作用。可使用普萘洛尔阻止这种异常发生。
白细胞总数>9×10^9/L 的疑似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是白细胞总数<6×10^9/L 的疑似心肌梗死患者的 4.5 倍。心肌梗死后的白细胞总数与死亡呈逆相关。[15]
运动时心排出量增加导致将中性粒细胞从肺血管隐匿处驱除的显著机械力和流动相关力,引起着边作用。因此,由于骨髓内中性粒细胞释放增加,常发生迟发性中性粒细胞增多。
应激诱发一过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包括肌肉抽搐(如强直 - 阵挛性发作)、呕吐、排卵、产科情况(先兆子痫、自然分娩或剖宫产)、一氧化碳中毒、甲状腺危象和创伤(热烧伤、电击、手术和蛇咬伤)。
药物诱发着边作用
肾上腺素:β 受体激动剂使中性粒细胞从边集的贮存池释放,诱发中性粒细胞计数突然增加。
皮质类固醇:皮质类固醇达到或高于泼尼松 40 mg/d 等效剂量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总数中度增加。[16]皮质类固醇降低中性粒细胞的粘附能力并增加中性粒细胞从骨髓释放,从而导致着边作用。
抗抑郁药:机制尚不清楚。
成熟髓系细胞的正常运输依赖于中性粒细胞从循环血管内向外周组织的自然迁出(向外迁移)。这个过程可被药物(如皮质类固醇)抑制。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