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高甘油三酯血症有可能是原发或继发的。 这些情况是由升高的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或降低的极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造成的,或是由二者共同造成的。

原发的原因是遗传性代谢紊乱,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IV和V型),家族混合型血脂异常(IIb和IV型),多基因性高胆固醇血症(IIb型),以及宽β脂蛋白病(III型)。

常见的继发性病因包括肥胖;[13] 糖尿病;[14] 脂肪营养不良(包括代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5] 肾病(包括肾病综合征和透析);[16] 肝脏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变性和病毒性肝炎);[17] 囊性纤维化;[18] 和 HIV 感染。[19] 与代谢综合征有关的血脂水平特征是甘油三酯升高(>200 mg/dL 或 2.3 mmol/L)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40 mg/dL 或 1.04 mmol/L)。这种血脂水平被称为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血脂异常表型,可能与某些基因的变异有关,这些基因的产物可影响血浆甘油三酯水平,包括编码脂蛋白脂酶以及与该酶相互作用蛋白的基因,例如载脂蛋白 (apo) A-V、载脂蛋白 C III 以及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3 和 4 基因。[20]

不太常见的继发性病因包括:急性脊髓损伤;[21] 神经性厌食症;过量饮酒(包括急性和慢性);[22] 库欣综合征;器官移植;[23] 结节病;[24] 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骨髓瘤。

诱发药物可能包括糖皮质激素、雌激素、[25] 13-顺维甲酸(商品名:Accutane)、一些降压药(氢氯噻嗪和非选择性 β-受体阻滞剂)、[26]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27] 干扰素、[28] 和考来维仑 (colesevelam)。[29] 贝沙罗汀(一种维甲酸)可导致高达 80% 的患者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他莫昔芬可以增加甘油三酯,但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散在病例报告显示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与天门冬酰胺酶、卡培他滨和丙泊酚有关。

病理生理学

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颗粒来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膳食脂肪经胃肠道吸收,作为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微粒被分泌进入血液,并由肝脏清除。肝脏(内源性产生)分泌富含甘油三酯的极低密度脂蛋白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 VLDL) 颗粒进入血液。然后 VLDL 颗粒被传递到周边组织,在这些部位被脂蛋白脂酶代谢,用于提供能量(肌肉组织)或被储存起来(脂肪组织)。乳糜微粒和 VLDL 颗粒通过组织脂肪酶参与的共同途径被清除。[30] 当脂蛋白脂酶活性减少,颗粒清除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颗粒在血液(利用不足)中的累积。 敏感性受内源性基因调控,从而使VLDL的利用降低,例如某些基因使脂蛋白脂酶的活性下降。 其他的外源因素如超重或者肥胖、高饱和脂肪饮食和过度饮酒会使乳糜颗粒和VLDL产生增多(合成增多)而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 旨在降低甘油三酯的干预措施既能降低VLDL产生,又能促进VLDL的清除。

分类

分类(WHO)

以下为表型描述。[6]

  • I型:仅乳糜微粒血症,先天性疾病, 少见。

  • IIa型:高胆固醇血症(≥6.48mmol/L或250mg/dL),不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 IIb型:高胆固醇血症(≥6.48mmol/L或250mg/dL)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2.8~5.6mmol/L或250~499mg/dL)。

  • III 型:高胆固醇血症 (≥6.48 mmol/L 或 250 mg/dL),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 (2.8-5.6 mmol/L 或 250-499 mg/dL)。由中等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所致。也称异常 β 脂蛋白血症或宽 β 脂蛋白血症。

  • IV型:显著的高甘油三酯血症(≥5.7mmol/L或500mg/dL)。

  • V型:显著的高甘油三酯血症(≥11.3mmol/L或1000mg/dL),伴乳糜微粒血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