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鉴别诊断

常见

病史
查体
首要检查
其他检查

腹泻,便意频繁、黏液便或者便秘都可能是直肠纤维化所致;[10]出血通常与不适,里急后重,或腹泻有关;排便紧迫感;夜间腹泻;偶尔的排便失禁

没有鉴别意义的检查发现

  • 乙状结肠镜检查: 从直肠向近端持续性的伴有或不伴有溃疡的炎症 更多
  • 活检: 在慢性溃疡性直肠炎中会出现隐窝腺体结构紊乱,隐窝萎缩,大部分隐窝上皮形成多形体[11] 更多

溃疡性直肠炎相似的症状(如直肠出血、排便紧迫性、腹泻);结肠其他部位以及小肠病变可以导致腹部疼痛和发热;疾病的诊断已经明确

肛周疾病可能会引起瘘管、脓肿或肛裂;右下腹疼痛可能与回肠炎相关

  • 结肠镜: 斑片状炎症和/或溃疡形成,尽管通常克罗恩病不累及直肠 更多
  • 活检: 肉芽肿和局灶性炎[11] 更多
  • CT小肠造影: 小肠黏膜增厚或瘘管形成 更多
  • 小肠钡剂造影: 小肠黏膜增厚或瘘管形成
  • 盆部核磁共振成像: 盆腔内部脓肿或瘘管

有或无免疫缺陷(如HIV)的肛门性交者,排便失禁,严重的肛门疼痛、不适

全身发热、淋巴结病(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性病淋巴肉芽肿),肛门分泌物

  • 直肠拭子显微镜检查、革兰氏染色和培养,DNA探针: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 更多
  • 乙状结肠镜检查: 斑片状炎症和/或溃疡,可能考虑溃疡性结肠炎
  • 梅毒血清学检测(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性病实验室测试、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 阳性
  • 活检: 梅毒螺旋体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 更多
  • 艾滋病病毒检测: 可能阳性

罕见

病史
查体
首要检查
其他检查

首先在儿童中报道;腹泻或脂肪泻,乏力,腹痛,体重减轻为主要表现;诊断已经明确[4]

面色苍白,易擦伤,阿弗他口腔炎

  • 乙状结肠镜检查: 从直肠向近端持续性的伴有或不伴有溃疡的炎症 更多
  • 血清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IgA抗体: >4.0U/mL
  • IgG去酰胺基麦胶蛋白(DGP)orIgA/IgGDGP: 滴度升高 更多
  • 直肠活检: 隐窝腺体结构紊乱,隐窝萎缩,大部分隐窝上皮形成多形体 更多
  • 小肠活检: 绒毛萎缩,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

放射性直肠炎

放射治疗后直肠出血;[2]急性直肠炎发生在治疗的3个月内或治疗结束之时,迟发型直肠炎发生在治疗完成的3个月后,以复发出血为主要特征;5%-15%的慢性阶段在也发生

没有鉴别意义的检查发现

  • 乙状结肠镜检查: 弥漫性炎症 更多
  • 直肠活检: 急性发现:隐窝炎,杯状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间质炎症;后期发现:血管内膜下纤维化,微静脉和小静脉毛细管扩张,内皮变性,血小板血栓形成[14]

老年患者近期发生低血压的事件;在一项病例分析中,所有患者年龄均高于55岁,发生腹主动脉瘤破裂或其他原因的引起的低血压;[8]过敏反应后以及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以发生

可以表现为大量直肠出血,败血症以及由于直肠壁梗死造成的假性腹膜炎;低血压;大多数结肠的局部缺血性损伤接近直肠

  • 乙状结肠镜检查: 炎症近端根据动脉分布的不同有明显的界限
  • 活检: 多数病例由于局部脉缺血严重会发生坏死和坏疽[8]
  • 腹部增强CT检查: 由于脂肪滞留引起肠壁增厚

直肠炎与非甾体抗炎药以及腐蚀性药品的使用相关

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或灌肠;直肠使用腐蚀性药品(16种以上的中药品已经被证实,常见的清洁剂和酸)

没有鉴别意义的检查发现

  • 乙状结肠镜检查: 直肠非甾体类抗炎药:清晰的炎症界限划分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栓剂范围内的溃疡;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在直肠罕见部位的炎症,但可导致不连续的溃疡
  • 活检: 急性炎症期多核淋巴细胞浸润固有层 更多

改道性直肠炎

既往手术使粪便流出道改变;常在术后9至12个月发病;直肠出血;腹泻;里急后重是常见的症状

出现在结肠造瘘术或回肠造瘘术

  • 乙状结肠镜检查: 从直肠向近端蔓延的连续性红斑和出血点[6]
  • 活检: 隐窝脓肿,滤泡增生,固有层浆细胞浸润;相对保存黏膜的结构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