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因素包括可引起缺铁的状况(如终末期肾病、吸收不良)、妊娠、阳性家族史及某些药物(如抗抑郁剂、抗组胺药和甲氧氯普胺;安非他酮除外,尚未显示其可增加 RLS 症状)的使用。
在一些出现 RLS 症状的患者中观察到低循环铁储量(如,在终末期肾病、营养不良、吸收不良或隐性出血情况中),补充铁剂后发生反转。[8]
如果患者显示缺铁,则必须进行筛查以确定是否出现隐性出血(尤其是结肠癌所致的胃肠道出血)。
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病和尿毒症患者的管理非常困难,因为在血液透析持续过程中需要长时间休息且过早停止治疗会加重临床结局。
可能会增加总循环血量并降低铁浓度,从而可能暂时性或永久性引发 RLS 症状。[7]
一般认为原发性 RLS 遵循染色体显性遗传,具有高外显率,高达 50% 的存在特发性状况的患者会提及另一名受影响的家人。
抗抑郁剂(安非他酮除外)、抗组胺药和甲氧氯普胺可能会引发或加重 RL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