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反应通常为发作很快的荨麻疹,在暴露发生后数分钟内出疹,通常与药物或食物过敏相关。
最初在典型的荨麻疹之前,出现斑丘疹。
随后一般会出现血管性水肿和呼吸障碍。
常常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重要的病史考虑因素包括:
既往发作史
摄入新药物(通常为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较常见的是肠外给药而不是口服)
食物(通常为坚果或贝类)。
紧急干预措施可包括肌内注射肾上腺素、氧气和支持性疗法。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EN) 和 Stevens-Johnson 综合征 (SJS) 是严重的全身性发疹,常常由药物引起。[16]
皮肤广泛受累,超过两个黏膜面(口腔、结膜、肛门生殖器)受累。
皮疹开始可能是靶样皮损,但常常会变为融合性病变。
出现皮肤坏死之前会发生糜烂。
皮疹痛感强烈,患者明显不适。
继发感染的概率很高。
SJS 不如 TEN 严重,但死亡率仍然达到约 5%。死亡率可能超过 30%。常见致病药物包括:
抗惊厥药
磺胺类药物
非甾体抗炎药
别嘌呤醇。
建议对SJS 和 TEN 患者入院治疗,因为后者更严重,应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以下治疗: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感染
疼痛处理
营养支持
坏死组织的伤口处理和手术清创
可能需要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环孢素或去血浆法。[17]
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全身症状的药物超敏反应 (DRESS) 综合征的表现类似麻疹样药疹,但患者病情更重,常伴有发热、腹痛和面部肿胀。[7]摄入致病药物与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间隔也往往更长,通常为 2 至 6 周。
常见致病药物包括:
磺胺类药物
抗惊厥药(称为抗惊厥药超敏反应综合征)
别嘌呤醇
米诺环素。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死亡率可能为 5% 至 10%。[7]
疼痛性皮肤病变、伴早期糜烂的深色病变以及黏膜受累可能提示磺胺类药物和青霉素等常见药物导致的多形红斑正在加重。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多形红斑伴靶损害由 CDC 公共卫生图像库提供 [Citation ends].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多形红斑伴口周溃疡由 CDC 公共卫生图像库提供 [Citation ends].
毒素介导的皮肤病包括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SSSS) 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TSS)。[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引起的麻疹样皮疹(类似麻疹)由 CDC 公共卫生图像库提供 [Citation ends].
SSSS 更易在儿童中出现,而 TSS 更常见于术后患者,偶尔与月经相关。
二者均由葡萄球菌毒素效应引起。
二者的特征均为高热、低血压和脱屑性皮疹。
主要以临床方式诊断,因为血液和体液培养一般为阴性,但可以在临床环境中进行鉴别。
TSS 患者及 SSSS 儿童患者的死亡很罕见,但 SSSS 成人患者的死亡率超过 50%。
最佳的治疗方式是使用胃肠外抗生素治疗和重症支持疗法。
脑膜炎球菌血症皮疹可能是一种表现体征;这种皮疹通常为全身性紫癜,但开始时可能表现为四肢的斑疹。
需要评估的病史因素包括生活环境(往往是封闭的生活环境,例如大学宿舍、监狱)、免疫状态(免疫接种史;免疫接种时间超过 10 年以上的人、幼童以及老人可能缺乏免疫力)。
通常会出现发热和颈背僵硬。
诊断性检查:通过腰椎穿刺术进行 CSF 检验。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疗法进行紧急治疗。
夏季和秋季出现的发热和全身性皮疹,在可能发生虱咬伤的户外活动 1 周后出现。
常常有不适感、肌痛和头痛。
出现影响掌跖的泛发性点状瘀点。[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洛矶山斑疹热的特征性斑点状皮疹由 CDC 公共卫生图像库提供 [Citation ends].
血清学检查可证实诊断结果。
未治疗病例死亡率大于 20%。
常用多西环素(首选)经验性治疗患者。
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多系统发热性疾病,主要累及 4 岁以下儿童。[8][15]目前假设感染为病因,但真正病因还未知。
发病率峰值出现在冬季至晚春。
诊断标准包括持续 5 天的发热,以及以下 5 项体征中的至少 4 项:
结膜充血
颈部淋巴结肿大
口咽变化(包括充血、口裂、草莓舌)
肢体外周变化(包括手脚脱屑、红斑、水肿)
多形皮疹。
皮疹通常为全身性斑丘疹,无瘀点;会阴红斑尤其明显。皮疹类似病毒疹,但其识别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川崎病会出现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
对心脏的影响最为严重,包括冠状动脉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心肌炎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多器官症状比较常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眼、肾脏和消化系统。
病症还包括中小血管的血管炎。
须进行临床诊断,没有特异性检查方法。治疗一般包括静脉内免疫球蛋白和阿司匹林。
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黄病毒属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但大约 20% 感染可引发伴有不明确症状(包括斑丘疹、发热、关节痛和结膜炎)的轻度自限性的疾病。
皮疹是感染的特征,可能发痒。
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是小头畸形和其他先天性畸形的原因。
埃博拉病毒感染是一种由埃博拉病毒引发的严重(常常致死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感染之后潜伏期为 1-21 天(通常为 5-12 天),直至患者出现症状时才被认为有传染性。
在之前的疫情爆发中,有大约 25% 至 52% 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现斑丘疹,但在 2014 年的爆发中只有 1% 到 5% 的患者出现斑丘疹。
常被描述为非瘙痒性、红斑性和斑丘疹性。
它在初期可能是局灶性的,随后逐渐进展为弥散性、全身性和融合性。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的皮疹在感染晚期可能会呈紫癜样或瘀斑样。
在深色皮肤个体中可能难以识别此皮疹。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