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与鼻息肉相关的因素包括:
鼻息肉根据其部位和大小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3级鼻息肉图片由Dr Richard Hewitt 提供 [Citation ends].病理生理学尚不完全清楚。鼻息肉好发于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的筛窦区域,且双侧发病最常见。然而,鼻息肉可发生在鼻腔和鼻窦的任何部位。单侧病变应该排除肿瘤的可能性。在组织学上,鼻息肉由疏松结缔组织、水肿、炎症细胞、新形成的腺体和毛细血管等构成。鼻息肉的表面主要覆盖含有纤毛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呼吸道假复层上皮。基质炎症细胞主要是嗜酸性粒细胞,亦可见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1][7]
英国的指南将鼻息肉分类为:[2]
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的鼻息肉
感染性的鼻息肉
其他病因导致的鼻息肉。
英国的鼻息肉患者大部分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的鼻息肉。尽管皮肤斑贴试验通常为阴性,但鼻息肉组织中可能含有意义不明的多克隆性免疫球蛋白 E。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