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咽鼓管功能障碍可能是由于炎症(例如,由过敏导致)或感染引起的管口或管腔内内源性肿胀所致。也可能是由于腺样体肥大、肿瘤或外伤引起的咽鼓管外源性压迫所致。[2][3]

ETD还可能是由于与咽鼓管开放相关的肌肉功能障碍所致,包括:

  • 腭帆张肌(咽鼓管的扩张肌)

  • 腭帆提肌

  • 咽鼓管咽肌(当吞咽时开放咽鼓管)

  • 鼓膜张肌。

病理生理学

与ETD相关的感染和炎症包括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鼻窦炎。[4][5]

过敏通过以下机制在ET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6]

  • 鼻黏膜水肿及充血

  • 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使分泌物覆盖咽鼓管口,造成管腔内炎症

  • 管口中黏液腺分泌过多,引起梗阻。

同样,慢性鼻-鼻窦炎通过以下机制在ET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受损的黏膜纤毛分泌物沉积在开口处,以及咽鼓管圆枕区域的慢性炎症引起水肿。[7][8]

咽鼓管直接阻塞可能是由于腺样体肥大或位于鼻咽或颞下窝的肿瘤所致。另外,有充分的文献证明,ETD解剖学原因是腭裂。可能的原因包括咽鼓管位置较平,以及参与咽鼓张开的肌肉附着异常或功能不全。[2]

其他与ETD有关的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受阻的潜在因素包括:吸烟、胃食管反流和放射性接触。[9][10][11]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