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腭裂、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和鼻咽部或颞下窝肿瘤。

气压变化时无法“通耳”或“清”耳朵

例如,可能在乘电梯或乘飞机旅行时发生。

头颈检查正常

患者可能头部和颈部检查完全正常。

其他诊断因素

耳胀满感

过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窦炎病情最为严重时可能加剧。

主观性听力受损

患者可能诉说听力受损的感觉。

这是主观的,而不是实际的,因不能随大气压力的变化“通耳”或“清理”耳朵而发生,比如,在电梯或飞机上升或下降时出现该现象。

自声过强

与咽鼓管扩张有关。患者主诉处于仰卧位或头部向前倾斜症状就可缓解。

渗出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病史

可能也存在反复发作的中耳炎病史。

咽鼓管口水肿

经鼻内镜检查发现。

鼓膜内陷或运动不良病史

特别是在薄弱的鼓膜松弛部。

危险因素

腭裂

腭裂患者ETD发病率可能高达79%。可能的原因包括咽鼓管位置较平,参与咽鼓管张开的肌肉附着异常或功能不全。[2][12]

腺样体肥大

腺样体肥大直接堵塞咽鼓管口。通过黏膜上皮化生为非纤毛上皮和腺样体组织中结缔组织的纤维化,它们也可能影响分泌物经咽鼓管引流。[13]这在ETD儿童中比在ETD成人中更常见。

变应性鼻炎

据报道,中耳炎的患者超过50%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儿童患中耳炎的患病率通常为非过敏性患者的两倍。[14][15][16] 与ETD的关系在于,鼻腔或直接发生在咽鼓管本身的过敏性炎症改变会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从而导致中耳炎。

鼻咽或颞下窝肿瘤

这些肿瘤可引起咽鼓管直接阻塞,导致功能受损。其最常见的表现为单侧渗出性中耳炎。

咽鼓管外伤

外伤导致的咽鼓管外源性压迫虽然罕见,但可能是一个病因。[2][3]

咽鼓管感染

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与ETD有关。[4][5]

年龄小于 5 岁

ETD在5岁以下的儿童中最常见,而到成年则发病频率减少。

吸烟

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受阻。[9]

GORD(反流性食管炎)

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受阻。[10]

放射性接触

导致黏膜纤毛清除受阻。[11]

最近体重减轻病史

最近体重明显减轻与咽鼓管异常开放有关。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