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在成人中,这些创伤性损伤几乎总是由运动或人际间的暴力造成的。在儿童中,玩耍和事故是眼眶骨折的最常见原因。[6]

病理生理学

术语“爆裂性骨折”经常被误用于指示所有眼眶骨折。其指的是眶底和/或内侧壁破裂伴眼球钝性创伤的现象。眶缘(额骨、上颌骨和颧骨)防止眼球遭受直接创伤。然而,更小的物体(例如壁球或弹球)可通过眶缘的边缘且直接接触眼球。眼球内部充满了液体,这些液体是不可压缩的。相反地,眼球受压时,会向各个方向扭曲,远离受压区域,以保持体积不变。眼眶最薄弱部分是内侧壁和眶底“筛骨眶板”(即薄纸层)。这部分首先发生骨折,眼眶软组织可通过所产生的孔,引起眼球水平下降(向下移位)和向后陷(眼球内陷)。这就是所谓的单纯性眼眶爆裂性骨折。在非单纯性眼眶爆裂性骨折时,眶下缘受到直接撞击造成眶缘屈曲,导致爆裂性骨折同时伴有眶缘骨折。

成人眶底/内侧壁的骨组织相当脆弱,可能会产生不同大小的孔。然而,儿童的骨骼更富有弹性。可能发生活板门样骨折,骨折组织被压下后会像活板门样弹回,使下直肌或至少部分眼眶脂肪组织嵌顿在骨折缝之间,阻碍眼睛向上看。[7] 这些损伤也可见于成人患者,但不太常见。[8] 若在 24-48 小时内未释放嵌顿住的肌肉,则可能出现不可逆性缺血,如果不治疗可导致 Volkmann 缺血性挛缩和不可逆的眼球运动障碍。[9] 下直肌受到牵拉可能会导致眼迷走神经综合征(眼心或 Ashner-Dagini 反射)。在这种情况下,三叉神经眼支传入感觉纤维通过上行网状结构将信号传递给迷走神经传出纤维。这会引起心动过缓、血压过低、头痛、恶心、呕吐和不适,并可能危及生命。[7][10] 不过,表现的主要特征可能仅仅为恶心和呕吐,伴面部创伤史。[6][11] 只有在释放嵌顿组织后,综合征的影响才可能停止。[12] 多达三分之一有该主诉的儿童可能会入院接受颅脑损伤观察。脑部 CT 扫描并未包括眶底骨折,因而往往会误诊。[6]

眼眶后壁骨折的患者可能出现眶上裂综合征和更严重的眶尖综合征。当骨折累及眶上裂时,出现一系列颅神经损伤。可能包括:眼睑下垂、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以及前额、上眼睑、结膜和眼球表面的感觉缺失。更严重的眶尖综合征则包括所有这些症状以及失明。病因是第 III、IV 和 VI 颅神经以及眶尖部视神经损伤。这些通常见于颅面创伤,当颅骨或面部遭受中等速度的钝性创伤时,会使眼眶后壁集中受力,并导致屈曲型骨折。

分类

解剖学分类

最好能根据骨折的解剖部位,以及骨折是局限于眼眶还是更复杂骨折的一部分进行分类。

局限性骨折:内侧壁/眶底“爆裂性骨折”

  • 最常见的眶内骨折类型。

  • 单纯性眼眶骨折:未累及眶下缘,仅累及眶底和/或内侧壁。

  • 非单纯性眼眶骨折:累及眶下缘。

复杂性骨折

  • 外侧:颧骨复合体。

  • 眶顶/眼眶后壁:“击入性”骨折(眶尖综合征)。

  • 严重颅颌面骨折(例如鼻眶筛骨折)。对于这些类型的眼眶骨折,在矫正时除了要考虑针对所有眼眶骨折应考虑的功能和容貌方面的因素之外,还要注意重建眼球内眦韧带对眼球支持的重要性。

鼻眶筛骨折[2][3][4]

对于鼻眶筛骨折,有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Markowitz & Manson 分类[2]

  • 中央骨段整段骨折

  • 中央骨段粉碎性骨折,骨折未累及眦韧带附着点

  • 中央骨段粉碎性骨折,骨折累及支持眦肌腱附着的骨骼。

Ayliffe 分类[3]

  • 整块鼻骨-筛骨复合体出现很轻微的移位性骨折

  • 整块复合体移位性骨折,通常造成大的气窦和极小的骨碎片

  • 粉碎性骨折,但眦韧带牢固附着于骨折片,且骨折片较大,可用接骨板固定

  • 粉碎性骨折,眦韧带剥离,骨折片不够大,无法用接骨板固定

  • 完全粉碎性骨折,需进行骨移植。

Gruss 分类[4]

严重鼻眶筛损伤被分为 5 种类型:

  1. 鼻骨-眶骨的孤立性损伤

  2. 伴有上颌骨中部骨折

  3. 伴有 le Fort II/III 型骨折

  4. 鼻骨-眼眶骨折,伴眼眶错位

  5. 鼻骨-眼眶骨折,伴骨缺失。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