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同一药物不同名称的剂型和剂量可能不同: 参见免责声明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 (ATLS) 是对所有可能出现眼眶骨折伴全身性损伤患者的初步评估和治疗方法。一旦患者病情稳定,需紧急转诊,以进行眼睛及其附属结构的眼科评估(一般由眼科医师或颌面外科医师进行)。
引起软组织嵌顿的眶底爆裂性骨折可加重眼迷走神经反射,需紧急手术干预。眼迷走神经反射是指通过压迫眶内结构刺激迷走神经,可导致心动过缓、血压过低、恶心和/或呕吐。在儿童中通常是由爆裂性骨折引起的。[6] 然而,在其他原因(例如眼科手术、成人眼眶骨折、颧骨骨折的治疗,甚至是整形手术)导致眶内容物受压的情况下,也有关于该现象的描述。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阿莫西林 : 500 mg,口服,每日 3 次
或
红霉素 : 250 mg,口服,每日 4 次
不推荐在眼眶骨折的治疗中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然而,对于以下病例,推荐使用广谱抗生素:[17]
开放性骨折
存在手术导致的眼眶气肿时
进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时
眼眶移植物。
疗程:1 周。
如果有证据表明骨折与窦相通,则无需使用抗生素。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阿托品 : 儿童:0.01 mg/kg,静脉使用,单次给药,需要时每 4-6 小时可重复一次,最大总剂量不超过 0.4 mg;成人:0.5 mg,静脉使用,单次给药,需要时每 3-5 分钟可重复一次,最大总剂量不超过 2 mg
眼迷走神经反射是指通过压迫眶内结构刺激迷走神经,可导致心动过缓、血压过低、恶心和/或呕吐。儿童更为敏感。[6] 对于极其严重的病例,患者可能需要静脉使用抗毒蕈碱乙酰胆碱受体拮抗剂(例如阿托品)。
布洛芬 : 儿童:5-10 mg/kg,口服,需要时每 6-8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40 mg/kg;成人:300-400 mg,口服,需要时每 6-8 小时一次,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 2400 mg
对乙酰氨基酚 : 儿童:10-15 mg/kg,口服,需要时每 4-6 小时一次,最大剂量为 75 mg/kg/天;成人:500-1000 mg,口服,需要时每 4-6 小时一次,最大剂量为 4000 mg/天
或
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 : ≥12 岁儿童:请咨询专科医师以指导剂量;成人:15-60 mg,口服,需要时每 4-6 小时一次
更多对于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所有病例,均先考虑保守治疗。
患者应在 1 周后(可能遮盖局部损伤部位的水肿消退后)接受复查。视轴测试可能显示,虽然存在骨折,但并无功能异常或容貌损毁,因此无手术指征。
非甾体抗炎药 (NSAID) 可用于治疗轻度至中重度疼痛。通常考虑给予布洛芬进行初始治疗。对于存在阿司匹林或非甾体抗炎药过敏、有上胃肠道 (GI) 疾病或服用口服抗凝剂的患者,可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单药或者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可待因治疗。
12 岁以下儿童禁用可待因,也不建议肥胖或患有诸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严重肺病等疾病的 12-18 岁青少年使用可待因,因为该药可能会增加呼吸问题的风险。[18] 通常建议仅用于治疗≥12 岁儿童的经其他镇痛药治疗无效的急性中度疼痛。可待因治疗应以最小有效剂量使用最短的时间,并且治疗时间不超过 3 天。[19][20]
对于大多数成人病例,可延迟手术,以便水肿和出血消退。
对于存在功能持续异常或加重或者容貌损毁的患者,应延迟手术干预。对于复合性面部创伤,手术通常至少延迟 1 周,以便肿胀消退。
是否进行手术取决于骨折的位置、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存在并发损伤。
对于眶底骨折:手术入路包括经结膜或下眼睑等不同水平的入路。
眶顶/复合性颅-颌面骨折:标准方法为在生长毛发的头皮皮肤部位做冠状切口,以避免面部疤痕,并最大限度地显露患处。
其他经面部/眼睑皮肤的切口:在修复时可能需要使用异体移植材料或合成材料。
通常使用钛或钢制接骨板固定颅骨和面骨骨折。
针对经选择患者组全部患者的治疗推荐
阿莫西林 : 500 mg,口服,每日 3 次
或
红霉素 : 250 mg,口服,每日 4 次
不推荐在眼眶骨折的治疗中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生素。然而,对于以下病例,推荐使用广谱抗生素:[17]
开放性骨折
存在手术导致的眼眶气肿时
进行切开复位及内固定术时
眼眶移植物。
疗程:1 周。
如果有证据表明骨折与窦相通,则无需使用抗生素。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