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大多数患者中,病因与三叉神经压迫有关。 奇怪的是,许多患者的无症状的对侧神经有着类似的压迫,无三叉神经痛(TN)的无症状患者可能显示血管压迫:

  • 压迫:80% - 90% 的患者在颅神经根入脑区(REZ)的三叉神经根局部被异常的血管袢(多为小脑上动脉)压迫。[7] 也有因真正的血管畸形(微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引起三叉神经压迫的报告,但极少见。[8][9] 后颅窝肿瘤也会引起与三叉神经痛类似的症状。[10]

  • 脱髓鞘病:与普通人群相比,TN 在多发性硬化症(MS)患者中更为常见,可高出 20 倍。[11] 有 TN 的 MS 患者在环绕三叉神经神经根进入区的脑桥常显示脱髓鞘斑块。[12][13] 但是一项研究表明,磁共振成像阳性的三叉神经根入脑桥处异常(较之前所认为的更常见于多发性硬化患者中)也常见于无三叉神经症状时。[14]

  • 其他脑干病变:报告了极少数伴有沿着三叉神经感觉支的脑干梗死及淀粉样蛋白或钙沉积的 TN 病例。[7]

病理生理学

认为局部脱髓鞘以及由此引起的传导异常(神经元间接触传递/旁触传递)代表了三叉神经痛(TN)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因异常血管袢继发 TN 的患者,其死后病理学检查显示,在邻近血管压迫区域的神经根进入区有局部、慢性髓磷脂丢失。 病理学标本显示极少的(若有)持续炎症证据。 在有 TN 的 MS 患者病理学标本中,也曾描述过环绕神经根进入区的 MS 斑块(脱髓鞘病灶)。[15][16]

分类

Burchiel 分类[1][2][3]

I 型特发性三叉神经痛(TNI)“典型性三叉神经痛”(CTN)

  • 尖锐的、刺痛、电击样痛。 >50% 的疼痛发作为阵发性的。

II 型特发性三叉神经痛(TNII)“非典型性TN”

  • 酸痛、搏动性疼痛、灼痛,>50% 的时间疼痛呈持续性。

三叉神经病理性疼痛

  • 继发于无意的三叉神经损伤(面部外伤、口腔手术、耳鼻喉科手术、颅底手术、后窝手术、卒中)。

三叉神经阻滞性疼痛‘痛性感觉缺失’

  • 继发于计划的去神经手术(例如,神经切除术、神经节阻滞、神经根切断术、髓核摘出术、神经束切断术)。

症状性 TN

  • 名字来源于疼痛是原有病变(肿瘤、炎性脱髓鞘等)的一个症状的事实。

  • 与多发性硬化症或继发于局部肿瘤的压迫有关。

  • 发病年龄更年轻、累及三叉神经第一支、治疗无效以及三叉神经诱发电位异常,这些表现对于诊断症状性三叉神经痛价值不大。

疱疹后 TN

  • 面部带状疱疹病毒急性感染所致。

非典型性面部疼痛

  • 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 确诊前需要通过心理学测试评价。

三叉神经分支

V1 –眼支

V2 –上颌支

V3 –下颌支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