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可逆技术

未来该领域的进步可能通过扩大神经刺激等可逆神经调节技术的应用来实现。[28] 对于该领域的进步特别重要的是需要开发可以直接比较的诊断和治疗流程。

A 型肉毒素

A 型肉毒毒素是由肉毒梭菌产生的一种神经毒素,起到防止神经中乙酰胆碱释放的作用,现已被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中,包括颈部肌张力障碍、颞下颌关节疼痛综合征和慢性偏头痛。随着其在其他类型头痛和面部疼痛综合征中应用的增多,有人提出将其用于难治性三叉神经痛病例中。提出的靶位包括触发区、特定的三叉神经分支和多块口面部肌肉。最近的两项综述表明,A 型肉毒毒素可能在一些三叉神经痛患者治疗中有益。[41][42] 所有检索到的研究均存在单组设计、样本量较小、三叉神经痛定义不同以及合并药物治疗和不同注射靶位等混淆因素的缺点。确定肉毒杆菌毒素在三叉神经痛治疗模式中的终极价值需要更为大型的、设计更好的研究。目前其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实验性的,仅限用于最难治的病例。

利多卡因

静脉用利多卡因已被用于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例如,糖尿病神经病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与癌症、卒中、脊髓损伤和截肢术有关的神经系统病变),与安慰剂相比,已有一些成功的证据。[43] 在包括接受连续 3 周每周一次镁剂和利多卡因静脉输注治疗的 9 名顽固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日本病例系列研究中,于治疗后报告了“良好的疼痛缓解”。[44] 剂量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毒性是与静脉用利多卡因有关的重点考虑对象。将此作为难治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中一个可用选择,需要更多的研究(包括临床试验)。极少证据表明,利多卡因的局部制剂在神经性疼痛的治疗中有效,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研究。[4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