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麻疹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一种球形 RNA 病毒所致。 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单个麻疹病毒的超微结构表现[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透射电子显微镜显示单个麻疹病毒的超微结构表现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itation ends]. 麻疹病毒相对较大,具有RNA基因组。 虽然与犬瘟热及牛瘟病毒相关,但麻疹又与这两种病毒不同,它缺乏特异性神经氨酸酶,可以使血细胞凝集,但前二者不会。

麻疹病毒不耐热。 人类是其天然宿主,但猴类亦可感染。 实验室病毒株可感染小鼠及仓鼠。

病理生理学

麻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可感染鼻和结膜上皮细胞。 病毒在这些组织的上皮细胞内增殖,随后可到达局部淋巴结。 初次病毒血症发生于感染后的2-3天,随后数天麻疹病毒在上皮及网状内皮系统组织内持续复制。 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生于5-7天,皮肤和其他组织包括呼吸道感染发生于7-11天。 前驱期持续2-4天,可出现发热、萎靡、咳嗽、鼻炎和结膜炎。 发疹前1-2天颊黏膜可出现Koplik斑,并在出疹后1-2天明显。 皮疹约出现于感染后14天,此时病毒可出现于血液、皮肤、呼吸道和其他器官。 数天后皮疹融合时病毒血症逐渐减轻,并与其他症状和体征一起逐渐消退。 第15-17天随着抗体的出现,病毒血症及组织和器官内的病毒均消失。[1]

分类

病毒分类

种属 麻疹病毒 ,科 副黏病毒 。

与犬瘟热和牛瘟病毒相关。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