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在常规体检时有心电图记录的健康人中偶然发现存在 WPW 模式,此类情况较少见。

急性表现

由 WPW 导致急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呼吸短促、胸痛和/或心源性猝死。最常诊断出的心律失常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心源性猝死和晕厥是与此相关的结局,但很少见。应记录下所有疑似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

先天性心脏畸形

7%-20% 的 WPW 综合征患者有其他先天性畸形,最常见的是 Ebstein 畸形,它与单条或多条右侧 AP 相关。其他罕见的关联疾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大血管转位、主动脉缩窄、右位心、冠状静脉窦憩室病、右心房动脉瘤和左心房动脉瘤、心脏横纹肌瘤(正如结节性硬化患者中所见)、马方综合征和 Friedreich 共济失调。可使用超声进行诊断。Ebstein 畸形患者的右外侧心脏旁路[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Ebstein 畸形患者的右外侧心脏旁路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 WPW 综合征[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的 WPW 综合征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

定位 AP

AP 的精准定位有助于评估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和风险,并有助于制定消融策略。例如,对于左侧 AP,经常经间隔路径消融,而靠近希氏束的间隔旁 AP 与导管消融术过程中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相关(有些电生理学专科医生目前更倾向于针对靠近希氏束的 AP 采取冷冻消融术;见治疗章节)。

现已制定了几种流程,但一般而言,V1 导联中的正向 δ 波(QRS 波的前 40 ms)提示左侧 AP,而 V1 中的负向 δ 波则提示右侧 AP。下壁导联中存在正向 δ 波,提示前壁 AP。轴左偏(且 V1 导联中 δ 波阴性)提示右外侧 AP。如果下壁导联的 δ 波为负向,则提示下壁 AP。如果导联 I、aVL 和 V6(QRS 轴右偏)中 δ 波为负向且导联 V1 中 δ 波为正向,则提示左外侧旁路。δ 波矢量只有在心电图显示出最大程度的预激时才能精确地测定出来,认识到这一点是明智的。用于定位心脏旁路的简化流程[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用于定位心脏旁路的简化流程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右前间隔心脏旁路[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右前间隔心脏旁路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左后间壁心脏旁路[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左后间壁心脏旁路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具有右后间隔旁路患者的逆向型折返性心动过速[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具有右后间隔旁路患者的逆向型折返性心动过速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

风险分层

对于存在 WPW 模式的患者,应通过无创性和有创性检查来进行风险分层,对于低风险患者应监测未来是否出现心律失常。对于心源性猝死风险的评估,因为无创性检查被认为劣于有创性电生理学评估,所以许多电生理学专科医生认为某些无症状的患者需要接受有创性风险分层。对于运动员或从事高风险职业的患者(例如公交车司机)尤其如此。因此,应将无症状的患者转诊至拥有心律失常评估专业知识的电生理专科医生或心内科医生处进行风险分层。尽管存在争议,但多数专家建议无论是否出现症状,对所有心室预激患者都应进行风险分层,以确定其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12][13]

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由心脏旁路的顺行性不应期决定。多条心脏旁路和可诱发的心动过速的存在也被确定为风险指标。如果不应期很短,有多条 AP或心动过速被诱发,那么患者有发生症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在心房颤动沿心脏旁路快速传导的情况下,还有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如果在静息时出现的心室预激为间歇性的,则心脏旁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较低。如果在静息时总是存在心室预激,则应将患者转诊予电生理学家,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有创性风险分层。如果患者不愿进行电生理学检查,运动负荷试验可用作一种风险分层工具。运动期间预激突然消失,也表明心脏旁路无法从心房快速传导至心室造成危险,被认为是低风险 AP 的指标。如果预激并未随着运动突然消失,则应考虑通过电生理检查进行有创性风险分级。应对能够引起快速顺向性传导的心脏旁路予以消融,以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无论其是否导致了室上性心动过速。

平板运动试验可用于提示猝死风险。 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显示下壁导联和侧壁导联存在 δ 波(红色箭头)[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静息状态下心电图显示下壁导联和侧壁导联存在 δ 波(红色箭头)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在运动过程中,下壁和侧壁导联中的预激(δ 波)消失[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在运动过程中,下壁和侧壁导联中的预激(δ 波)消失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在运动试验的恢复阶段预激持续消失,提示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较低[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在运动试验的恢复阶段预激持续消失,提示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较低由 Mithilesh K. Das 医生提供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