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案例

案例#1

一名既往健康且发育良好的 18 个月男婴,家长发现惊厥发作后,由救护车送往急诊科。 家长陈述该男婴有发热,伴有轻微上呼吸道感染,已在家服用扑热息痛和布洛芬。 之后,患儿开始出现频繁的四肢抽搐。 肛温为 39.5 ℃ (103.1°F)。 家长拨打了急救电话,在送往急诊科途中,使用过扑热息痛栓剂。 大约 5 分钟后,抽搐停止。 发作缓解后嗜睡,但对语言刺激有反应。 体检发现弥漫性红色斑丘疹,精神和神经发育正常。

案例#2

一名 10 个月大女婴被送至急诊科,病史为反复发作的右臂和右腿抽搐,伴有嗜睡。 家长陈述该患儿发热两天,伴胸闷和烦躁。 患儿入院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其他表现

6 个月以下婴儿在相对低热情况下出现热性惊厥发作属于不典型情况,需要进行全面检查以排除急性化脓性脑膜炎或其他 CNS 病变。 另一种不典型性表现是患儿长时间局灶性(复杂型)热性惊厥,意识恢复后伴有托德氏麻痹(暂时性偏瘫)。 一项对 95 例热性惊厥患儿的前瞻性系列研究中,有2% 的患儿出现托德氏麻痹。[7] 热性惊厥持续状态是迁延性或反复出现热惊厥发作,发作间期意识不能恢复。典型情况下,持续时间为 30 分钟或更长;有时持续时间较短(10 分钟或更短)。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最为常见。在一项大型前瞻性对照研究中,[8] 存在热性惊厥持续状态的患儿更有可能存在神经系统异常、新生儿惊厥发作病史和癫痫家族史。一项关于热性惊厥持续状态患儿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FEBSTAT 研究)发现,患儿发病的中位年龄为 1.3 岁,最常为局灶性、部分性和长时间发作,持续发作的中位时间为 68 分钟。[9] 首次热性惊厥往往即表现为持续状态,急诊科不易识别。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