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认为眼睑部致病细菌感染是引起前睑缘炎的主要病因。最常见导致睑缘炎的微生物包括表皮葡萄球菌 (95.8%)、痤疮丙酸杆菌 (92.8%) 和棒状杆菌属 (76.8%)。[9][10]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前睑缘炎患者中培养阳性率为 46%~51%,而在正常人中阳性率仅为 8%。[11]
已经描述了在后睑缘炎患者中,可见睑板腺及其分泌物的质和量都发生了变化。目前还不清楚导致这些改变的病因。一种假设是微生物分泌的脂肪酶的作用。可在发生睑缘炎的眼睑上发现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表皮葡萄球菌等全部这些细菌;这些细菌分泌的脂肪酶作用于睑板腺分泌的酯类物质,产生有毒的游离脂肪酸,最终破坏腺体的完整性及其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睑缘炎患者携带的菌株中,占更大比例的菌株可以水解某些胆固醇或酯类。[12][13] 另一方面,游离胆固醇已被证明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体外生长,[14] 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脂肪酸两者发挥一种协同作用。
前睑缘炎:原发受累部位包括眼睑皮肤、睫毛根部及睫毛毛囊。[1][2][3]
葡萄球菌性睑缘炎
眼睑红斑、毛细血管扩张、睫毛根部纤维蛋白包裹。
球结膜充血和睑结膜乳头增生。
慢性炎症的患者,可发生睫毛脱色、倒睫、睫毛脱落以及睑缘增厚、溃疡。
角膜改变可能导致视力损伤,最常见的发现是上皮点状角膜炎,且类似于小圆点状荧光素着染,通常累及角膜下 1/3。眼睑边缘浸润首先表现为角膜缘附近浅基质层浸润,然后可进展为溃疡。在泡性角膜炎中,边缘囊肿随后可进展至边缘性溃疡,溃疡和边缘连续。
脂溢性睑缘炎
睫毛周围的油脂样鳞屑
与脂溢性皮炎密切相关,脂溢性皮炎表现为皮肤剥落和油腻,包括头皮、耳后部、眉间部以及鼻唇沟处的皮肤。
与葡萄球菌引起的睑缘炎相比,脂溢性睑缘炎很少引起角膜的病理改变。
后睑缘炎(睑板腺功能障碍):主要累及位于眼睑后面的睑板腺。[1][4][5][6]
皮肤黏膜结合部血管明显。
眼睑边缘有泡沫状分泌物
睑缘增厚。
睑板腺开口堵塞。[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前睑缘炎:睫状区及眼睑红斑来自 Dr E. Akpek 收集的资料 [Citation ends].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角膜并发症:上皮斑点状浸润(可被荧光素染色)来自 Dr E. Akpek 收集的资料 [Citation ends].
[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后睑缘炎:睑板腺萎缩以及眼睑毛细血管扩张来自 Dr E. Akpek 收集的资料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