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当微生物通过破坏皮肤屏障进入皮肤和皮下组织时,可发生蜂窝织炎。β-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蜂窝织炎病原体。[5][11][12][13][14][15][16][17][18][19][20][21] 但是,一些其他微生物偶尔也可引起蜂窝织炎。这通常发生于免疫力发生变化的宿主,或由特定病原体暴露引起。这些微生物包括绿脓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犬咬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创伤弧菌和新型隐球菌。非化脓性蜂窝织炎最常由 β 溶血性链球菌引起。[22]

病理生理学

蜂窝织炎的病理生理学尚未被充分研究。 蜂窝织炎的微生物负荷量似乎较低。[23] 一些人推测,蜂窝织炎的临床发现可能由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致热外毒素引起。[24] 有证据表明,角化细胞在局部生成了炎性细胞因子。[25] 化脓链球菌表面蛋白与角质形成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表面的黏附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感染发生的必要条件。[26] 在许多情况下,足癣可引起皮肤屏障破坏,从而使侵袭性细菌进入。[27]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