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I 型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皮下组织的多重微生物感染,致病菌包含厌氧菌(例如拟杆菌属或消化链球菌属)以及兼性厌氧菌(例如肠杆菌科 [大肠埃希氏菌、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变形杆菌属] 或非 A 族链球菌),含或不含金黄色葡萄球菌。[3][4][7]

II 型坏死性筋膜炎是一种皮下组织单一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化脓性链球菌(A 族链球菌)。创伤弧菌、嗜水气单胞菌、Panton-Valentine 杀白细胞素 (PVL) 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其致病菌。[3][4][5][7] 尽管十分罕见,但在免疫功能正常和免疫功能受损患者中,毛霉菌病已被作为一种病因报道。[9][10][11]

易感的危险因素可能包括糖尿病、外周血管疾病、免疫功能受损、慢性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水痘或带状疱疹、静脉给药或某些药物治疗(例如皮质类固醇)。[3][4][7][12][13]

病理生理学

细菌可通过轻微伤、刺伤或手术进入皮肤及软组织中。 然而, 多达20% 的患者并未发现其感染的原发部位。 感染蔓延至整个筋膜层,但未累及深部肌肉,感染沿着筋膜平面蔓延至表层蜂窝织炎以外的区域。 坏死性筋膜炎的系统性体征如发热、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主要是由于细菌毒素所致。[14][15]

分类

I 型

多重微生物感染,致病菌包括厌氧菌(例如拟杆菌属或消化链球菌属)以及兼性厌氧菌(例如肠杆菌科或非 A 族链球菌)。[1][2][3][4][5]

II 型

化脓性链球菌(A 族链球菌)或其他不常见病原菌(例如 Panton-Valentine 杀白细胞素 [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 PVL]-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创伤弧菌、嗜水气单胞菌或真菌物种)的单一细菌感染。[1][2][3][4][5][6]

特发性阴囊坏死

I 型阴囊或男性会阴部坏死性筋膜炎。[3][4][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