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有机磷酸盐作为农药可用于多种环境,包括农业喷洒、自制诱饵和喷雾剂、防白蚁处理,以及虱子和蜱虫的防治。

它们还可能被用作化学武器——神经毒剂;然而,与农药不同的是专门选用它们的不利特性(即相对较高的人类毒性、高效能、快速起效、高挥发性、通过皮肤或吸入暴露吸收较好以及抵抗解毒药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

有机磷酸盐的主要作用机制是神经元乙酰胆碱酯酶 (AChE)。从而导致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CNS 以及神经肌肉接头部位出现过量的乙酰胆碱。在多数中毒的早期阶段,副交感神经作用占主导地位,引起分泌物过多、支气管痉挛、腹泻和针尖样瞳孔。交感神经的作用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和心动过速。在重度中毒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胆碱能效应很重要,因为其会促进癫痫发作和呼吸衰竭。除了以上表现外,神经肌肉接头兴奋还引发早期肌束震颤,并可能导致持续数天至数周的虚弱。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主要是运动神经)神经病变不常见,但可能是重度的,且会导致终生残疾。对其潜在机制和易感性知之甚少。[3]

有机磷可以通过磷酸化而抑制酯酶(如乙酰胆碱酯酶和神经毒性靶酯酶)。受抑制的乙酰胆碱酯酶会以非常慢的速度自发地再活化;肟加速这一反应。然而,磷酸化的乙酰胆碱酯酶可能失去一个烷基侧链(此过程不需要酶的作用),在原位留下一个羟基(“老化”)。然后就不可能再进行再生。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