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约 90% 由结直肠恶性肿瘤引起,5% 由结肠扭转(乙状结肠或盲肠)引起,3% 由良性狭窄(即憩室狭窄、炎症性狭窄、缺血性狭窄、辐射引发狭窄或吻合口狭窄)引起。剩余的 2% 由多种较罕见的疾病(例如疝、异物、良性肿瘤、妇科肿瘤、盆腔脓肿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在一些地区(例如非洲),乙状结肠扭转在肠梗阻病例中所占比例高达 50%。[1][6][7][8] 乙状结肠扭转合并回肠扭转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乙状结肠扭转变异。

病理生理学

由恶性肿瘤、结肠扭转、良性狭窄等病因引起的机械性结肠梗阻,其近端呈扩张状态,并且,随着结肠内压力的升高,结肠系膜血流减少,肠黏膜会发生水肿,大量渗出的液体及电解质积存于肠腔内。 从而导致了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随着疾病进展,动脉血运受阻,肠黏膜溃疡、肠壁坏死、穿孔。[9] 这为细菌移位提供了条件,可引发脓毒性并发症。[10] 盲肠是常见的肠破裂部位,可引起腹腔内粪便污染及脓毒症的出现。[11]

结肠扭转可由结肠围绕其肠系膜附着面轴向旋转所引起,多见于乙状结肠 (76%),其次为盲肠扭转 (22%)。[12] 旋转方向可沿顺时针或逆时针。 当 肠扭转旋转360°后,则形成闭袢性肠梗阻。 肠道分泌的液体和电解质积贮于闭袢性梗阻的肠腔内,引起肠腔内压力升高,肠壁张力增加,结肠血运受阻。 从而导致肠管缺血、坏死和穿孔。

分类

临床分类

虽然尚无正式的分类方法,但大肠梗阻可根据梗阻是否具有真性的机械性因素或潜在的功能性因素(如假性肠梗阻)进行归类。 大多数病因会使人相对快速发病,但较罕见的病因可能会使这一过程更漫长,尤其是在有基本功能病因的情况下。 机械性肠梗阻可分为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