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风疹病毒是一种被膜病毒,也是风疹病毒属的唯一成员。人类是风疹病毒属唯一的自然宿主。该病毒具有正链 RNA 基因组和糖脂包膜。只有 1 种抗原类型。风疹病毒可以被化学试剂、低 pH 值、加热和寒冷轻易灭活。它可以在多种细胞系中培养。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感染后 2~4 周出现,血凝抑制反应和病毒中和抗体滴度大约 4 周达到峰值。虽然有反复感染的病例报道,但是风疹感染通常是终生免疫的。据报告,单次用药后风疹疫苗对预防疾病的有效率约为 97%。[9] 美国的多数风疹感染是由风疹流行性国家输入的,并累及未进行免疫接种的人群。

病理生理学

人与人之间的风疹传播,仅通过接触受感染者的体液,其中最常见的是鼻咽分泌物。[6] 风疹患者在被感染后的7~30 d具有传染性(出皮疹前1周至皮疹出现后2周)。 然而,婴幼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的传染性可能大于1年。 风疹的平均潜伏期为14天(范围:2~23 d),在这期间,病毒在鼻咽和局部淋巴结进行复制,然后血行蔓延至全身(包括孕妇的胎盘和胎儿)。 病毒感染引发全身症状,但有些临床表现(皮疹、血小板减少症、关节炎)可能存在免疫学基础。

分类

风疹(德国麻疹)的诊断标准和病例分类[1]

根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和人类服务部2007年的病例定义,出生后风疹分类如下:

临床病例定义

  • 急性出现的弥漫性斑丘疹

  • 如测量,体温>37.2°C(99°F)

  • 关节痛、关节炎、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

实验室诊断标准

  • 分离到风疹病毒,或

  • 通过任何标准的血清学检测,发现急性期和恢复期之间血清风疹IgG抗体滴度显著上升,或

  • 风疹IgM抗体试验阳性(注:其他急性病毒感染或类风湿因子阳性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

病例分类

  • 可疑:任何急性出现的弥漫性皮疹

  • 可能:符合临床病例定义,但没有血清学或病毒学检测依据或其结果为阴性,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学联系。

  • 确诊:实验室确诊,或符合临床病例定义并且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联系。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