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内镜、生化、解剖、微生物或组织学发现来阐释其病因,不过大多数人认为肠易激综合征 (IBS) 最可能是一个多因素疾病。一直以来它都被认为可能与胃肠动力改变有关。IBS 所伴发的炎症性肠病,或在某一次细菌或寄生虫痢疾后起病等事实,又促成了认为其存在炎症或免疫基础的假说,不过在单纯性 IBS 患者中,黏膜活检是正常的。肠道微生物群似乎在包括 IBS 在内的功能性肠病中有重要作用,其机制包括其对某些食物的影响(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对上皮屏障完整性以及肠道内分泌信号通路的影响。尽管确切的微生物特征还未确定,但 IBS 属于那些似乎由肠道菌群失调和多样性减少所致疾病之一。[14][15]部分肠易激综合征 (IBS) 患者,尤其是有腹胀的患者,都存在细菌过度生长。重要的是,压力和情绪紧张常会触发 IBS 发作,不过目前还没有发现特定与IBS相关的性格特点或精神疾病。

病理生理学

大多数证据提示 IBS 患者的消化道存在运动与感觉功能障碍。[16] 其肠道活动(运动功能与分泌功能)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出现了改变,这些刺激可以是环境因素(个人生活应激或虐待)或者腔内因素(特定的食物、肠道细菌过度生长或毒素、肠管扩张或炎症)。肠道活动的改变可能导致疼痛乃至便秘或腹泻。而且也有证据证实肠道高敏感性患者对内脏型疼痛及感觉的感知能力更强。[1] 例如,将气囊置于受试者低位结肠或直肠中进行充气扩张,与无 IBS 的人群相比,IBS 患者在较低压力时即感受到疼痛。此外,还存在脑-肠轴异常调节。这可能与应激反应较大以及来自肠道神经系统的传入信号的调制和感知有关。[16]

分类

罗马 IV:主要基于大便性状类型划分的 IBS 亚型[2][3]

1. 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 (IBS-C):日常排便中,质硬或块状便≥25%,且稀(糊状)或水样便≤25%。

2.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 (IBS-D):日常排便中,稀(糊状)或水样便≥25%,且质硬或块状便≤25%。

3. 肠易激综合征混合型 (IBS-M):日常排便中,质硬或块状便≤25%,且稀(糊状)或水样便≤25%。

4. 肠易激综合征未定型:排便性状异常未达到 IBS-C、IBS-D 或 IBS-M的标准。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