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疥疮是由体外寄生虫不同种类的人疥螨感染引起。这种螨虫长 0.3 到 0.5 mm,可钻入表皮并在角质层中挖掘隧道,每日产下 2 到 4 颗卵。卵在 2 到 4 天内孵化出幼虫,在大约 2 周后成长为成虫。感染者平均携带 10 到 12 只螨虫。主要通过直接和长时间的皮肤接触传播,但共用衣物和床铺导致的传播偶有发生。疥螨离开宿主后能存活平均 24 到 36 小时。在低温和高湿的环境下可能存活时间更长。但是,长期脱离宿主将导致疥螨丧失感染能力。在年轻成人中,疥疮通常经由性传播。携带更多寄生虫的患者具有更大的传染性。存在免疫抑制(例如由于 HIV 感染、人类 T 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Ⅰ 型 [human T-cell leukaemia virus type 1, HTLV-1] 感染、恶性肿瘤、医源性抑制或麻风病)的患者,可能发生挪威疥疮或结痂型疥疮。这类患者的皮肤内可能有成千上万的螨虫,具有高度传染性。[5]10 倍镜下的疥螨[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10 倍镜下的疥螨由 Laura Ferris MD PhD 提供 [Citation ends].组织学切片显示角质层隧道中有疥螨成虫[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组织学切片显示角质层隧道中有疥螨成虫由 Pooja Khera MD 提供 [Citation ends].

病理生理学

见于疥疮患者皮肤内的线性隧道是由挖掘隧道的螨虫直接引起的,但是一般在它们变成红斑时才可见。宿主对螨虫的免疫应答引起被感染者出现瘙痒、红斑、丘疹和结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初次感染后 3-4 周才表现出相关症状,而再次感染后一天之内症状显现。该免疫应答是以白细胞介素 4 和免疫球蛋白 E 产生增加为特征的 Th2 型免疫应答。免疫力似乎提供了对抗疥疮的某些保护,因为在试验条件下,致敏患者较难再次感染。[5]

分类

临床变异型

结痂型疥疮(角化过度型疥疮、挪威疥疮)是一种特别的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疥疮类型,主要发生于有免疫抑制、神经系统疾病或社会收容机构入住既往史的患者。临床上,躯干和四肢有红色鳞屑性斑块,掌跖部有角化过度性斑块,伴甲营养不良。[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