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由于牙齿和颌的主要作用是猎杀捕食、咀嚼食物和防御,咬伤伤口极易导致组织损伤。

关于感染动物伤口的细菌学,已进行了深入研究。巴氏杆菌属(例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和犬巴氏杆菌)是最常被分离出的菌种。[7] 第二常见的确定菌种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莫拉菌、棒状杆菌和奈瑟菌。较不常见但具备侵袭性可能的需氧菌包括动物溃疡伯杰氏菌、嗜二氧化碳噬细胞菌和非氧化性 1 组或 1 号菌(一种培养异常困难的非氧化性革兰阴性菌种)。[8][9]

人咬伤感染部位最常见的菌种包括咽峡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侵蚀艾肯菌、梭杆菌属和普氏菌属。人咬伤感染部位可能检测到产β-内酰胺酶的细菌。[10]

其他通过咬伤可传染给人类的疾病包括狂犬病和特殊动物性疾病,例如人类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毒、非人类灵长类乙型孢疹病毒和鼠咬热(链杆菌或轻型链球菌)。[11] 此外,咬伤容易感染破伤风,破伤风是一种公认的并发症。

病理生理学

其病理生理与动物类型、伤口中的特定病原菌和解剖位置相关。 除咬人动物口中寄居的微生物之外,病原菌也可能来源于被咬者皮肤或外部环境。

犬类可通过其上下颚施加3103kPa(450磅/平方英寸)以上的压力,造成明显的挤压伤和组织损伤,以及撕裂、穿刺伤和撕脱伤(撕掉组织)。[5][6] 与犬类相比,猫的咬合力相对较弱。其牙齿更薄、更尖利;85%的猫咬伤为穿刺伤,可将病原菌灌注到组织深处。[7] 紧握拳创伤尤其严重。 由于力度大且皮肤薄,拳头咬伤可导致肌腱断裂、关节损伤或者骨折。 动物袭击导致的死亡并不常见。 犬类袭击导致10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颈动脉创伤造成的失血过多。[12]

人咬伤通常是由打斗时拳头袭击牙齿和嘴部造成的。 咬合性咬伤是另外一种常见类型。 这些损伤通常发生在虐待和/或药物滥用或醉酒情况下,但有些咬伤则与体育运动和性活动有关。 打斗伤面积通常较小,但惯用手掌指关节的伤口可能较深。 闭合性咬伤可能出现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女性咬伤部位更可能是乳房、生殖器、腿部和手臂,而男性咬伤部位则多见于手部、手臂或者肩膀。[13]

许多伤口会受到感染。 大多数感染包含多种微生物,平均每个伤口有5种分离菌。 50%以上的猫和犬类咬伤包含需氧菌和厌氧菌。[14] 约 3%-18% 的犬类咬伤会引起感染,从咬伤至感染的平均时间为 24 小时。[4][7] 由于穿刺伤的感染速度较快,被猫咬伤后的感染率可能高达 50%,自咬伤至首次出现感染体征的平均时间为 12 小时。[7][15] 人咬伤的整体感染率范围为10~50%。[1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