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因素主要从患有盆腔疼痛和不孕的人群中推出。在行妇科手术(包括输卵管绝育术)的女性中,其患病率保守估计为1%到7%。[2] 但这些预估值可能具有误导性,因这项分析是在经产女性中进行的,而经产女性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率较低。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现需要更彻底的检查,尤其对于并非因盆腔疼痛而行手术的患者。一项对于因慢性盆腔痛行阴式子宫切除术的病理标本的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8.3%。[3] 更高的患病率常见于因盆腔疼痛(12%至70%)或不孕不育(9%至50%)行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尤其是患有慢性疼痛同时药物治疗不敏感的青少年人群。[4][5][6] 这样大范围的估值差可用研究设计的异质性来解释,如近年来的研究采用了既往未建立的新的诊断标准。[5] 结合术中所见及 MRI,一项来自 ENDO 研究工作组 (ENDO Study Working Group) 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病率可能远高于既往报道,并与不孕密切相关。[7]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影响育龄期女性,但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不同于以往的经验,目前已有队列研究报告月经初潮前女孩患病,因此若该组人群伴有慢性盆腔痛,也应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评估。[8] 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可出现在绝经后女性。[9] 随着年龄增长,其症状可渐加重。[10] 据报道,发病率高峰出现在 40 岁。[11] 一般认为,白人女性和体重指数较低的女性患病率较高。[4] 由于该病的诊断依赖于手术所见,同时文献中关于盆腔疼痛的报道不一,导致该病的全球趋势统计亦不可靠。[12]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