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生育年龄、阳性家族史、未育及苗勒管畸形。

痛经

原发性痛经在年轻女性中非常普遍,很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痛经区分。

如痛经进展或变得不规律,则应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

慢性或周期性盆腔痛

慢性疼痛常由多种原因所致,但必须考虑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可能。

性交疼痛

性交痛,尤其是深部性交痛,常由盆腔解剖扭曲和子宫直肠隔受累所致。

低生育力

在不明原因不孕的妇女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可高达40%。[37] 这些患者可能没有其他症状。

瘢痕形成或前列腺素生成过多可影响受精卵形成或着床。

宫骶韧带结节形成

直肠阴道检查可触及。

触及“吉他弦”样结构伴压痛是腹膜结构受累的典型表现,其敏感性高达85%。[38]

盆腔肿块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可在盆腔检查时发现。虽然常为 III 或 IV 期,但这些患者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

子宫后倾、固定

晚期发现腹膜纤维化及盆腔粘连,可能与“冰冻骨盆”相关(子宫直肠窝与盆腔器官固定),常表现为子宫压痛。

抑郁症

高达 30%-85% 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伴有抑郁。[30] 因此,对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女性,尤其当伴有慢性疼痛时,应评估抑郁相关体征(如精神运动迟缓、烦躁、感情迟钝)和症状(如情绪低落、悲伤、情绪痛苦、焦虑)。

其他诊断因素

排尿困难、腰痛和血尿

当膀胱或输尿管受累时,可出现。[27][1]

大便困难、便血

大便时,尤其是经期排便疼痛(大便痛)或粪便中带有鲜血(便血),可提示结直肠受累。[27][1]

危险因素

育龄期人群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影响育龄期妇女,虽然各年龄段发病均有报道。

阳性家族史

基于同胞对的研究很好地证实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遗传易感性。[22][23]

未育

未产妇比经产妇更可能被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27]

苗勒管畸形

体腔上皮化生为子宫内膜腺上皮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月经初潮前女孩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被认为起源于苗勒管残迹。伴随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成熟及雌激素的产生,进而刺激盆腔中存在的副中肾管细胞。[16] 此理论可解释为什么部分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无明显浅表病变,并可解释年轻人群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白种人

在白人女性中,患病率更高。[4]

体重指数 (BMI) 较低

常见于低体质指数人群。[4]

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发现在手术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人群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增加。[21]

初次性生活年龄较晚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有弱相关性。[4]

吸烟

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有弱相关性。[4]

既往剖宫产

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弱相关。[28] 需要进一步研究去证实其相关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