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BMJ临床实践/BMJ Best Practice
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查体。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诊断作用不大。

临床病史

典型疼痛为刺痛或刀割样疼痛,并可向足跟外侧放射。疼痛可累及跖筋膜跟骨止点以远,内侧足弓也可出现疼痛。休息后可缓解是该病特点之一。晨起或休息后初始行走疼痛明显(静止后运动障碍)。赤足行走疼痛加剧,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大多数患者无明显足跟部外伤史。

1/3患者为双侧发病,此类患者大多数可能存在系统性疾病。[3][5][6]

此为自限性疾病,即使疼痛严重,不经特殊治疗,大多数6-18个月也可自行缓解。[2]

发现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包括:跑步、肥胖、马蹄足、40-60岁年龄组、扁平足或弓形足以及长时间站立等。

查体

体检时可于跟骨跖内侧或中间有点状压痛,除此之外跖筋膜近侧1/3也可存在压痛。

外侧挤压试验以除外应力骨折(挤压足跟外侧时疼痛比足底明显)。[3][15]内翻足跟以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受累。跖筋膜炎时背伸-外翻试验(踝关节背伸、距下关节外翻引起疼痛)和Windlass试验(跖趾关节背伸出现疼痛)常为阳性。[16]

压痛位于后足内侧而不是跖筋膜内侧常提示屈踇长肌腱病变。[17]

跟骨上缘触诊或叩诊可诱发Tinel症(叩诊时出现胫神经或其分支支配区域感觉异常)提示神经卡压、跗管综合征或神经炎。[18]跖筋膜炎患者此检查为阴性,合并其他疾病时可能为阳性。

X 线检查

X线片对跖筋膜炎的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如应力骨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足跟疼痛。正规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行X线片检查。[19]X线片常可见跟骨下方骨刺形成,但这并非诊断必须,可能只是偶然所见。[8][20]

后续的调查

如果怀疑其他诊断应进一步检查。病史或影像学检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行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可达70%。[6]怀疑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病)时应检查HLA-B27。[6]

X线片示可疑应力骨折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行骨扫描检查。跖筋膜炎时可见跖筋膜止点局部放射性浓聚。[21]

顽固性疼痛(疼痛超过12个月)、局部可触及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软组织或骨性包块,应行磁共振检查。

超声检查的指征与磁共振相似并可替代磁共振,跖筋膜炎时可见跖筋膜增厚达 4 mm。[22]超声波检查也能够显示附着点病变和低回声。由于超声相关成本较低,未来其可能成为更广泛使用的方法。[23]

转诊

如果影像学检查有异常发现应请骨科或风湿免疫科会诊。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您没有英文内容的访问权限,如有此需求请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BMJ临床实践/BMJ Best Practice
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诊断主要依靠病史和查体。实验室检查对于明确诊断作用不大。

临床病史

典型疼痛为刺痛或刀割样疼痛,并可向足跟外侧放射。疼痛可累及跖筋膜跟骨止点以远,内侧足弓也可出现疼痛。休息后可缓解是该病特点之一。晨起或休息后初始行走疼痛明显(静止后运动障碍)。赤足行走疼痛加剧,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大多数患者无明显足跟部外伤史。

1/3患者为双侧发病,此类患者大多数可能存在系统性疾病。[3][5][6]

此为自限性疾病,即使疼痛严重,不经特殊治疗,大多数6-18个月也可自行缓解。[2]

发现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包括:跑步、肥胖、马蹄足、40-60岁年龄组、扁平足或弓形足以及长时间站立等。

查体

体检时可于跟骨跖内侧或中间有点状压痛,除此之外跖筋膜近侧1/3也可存在压痛。

外侧挤压试验以除外应力骨折(挤压足跟外侧时疼痛比足底明显)。[3][15]内翻足跟以确定是否存在神经受累。跖筋膜炎时背伸-外翻试验(踝关节背伸、距下关节外翻引起疼痛)和Windlass试验(跖趾关节背伸出现疼痛)常为阳性。[16]

压痛位于后足内侧而不是跖筋膜内侧常提示屈踇长肌腱病变。[17]

跟骨上缘触诊或叩诊可诱发Tinel症(叩诊时出现胫神经或其分支支配区域感觉异常)提示神经卡压、跗管综合征或神经炎。[18]跖筋膜炎患者此检查为阴性,合并其他疾病时可能为阳性。

X 线检查

X线片对跖筋膜炎的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如应力骨折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足跟疼痛。正规治疗效果不佳也可考虑行X线片检查。[19]X线片常可见跟骨下方骨刺形成,但这并非诊断必须,可能只是偶然所见。[8][20]

后续的调查

如果怀疑其他诊断应进一步检查。病史或影像学检查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应行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率可达70%。[6]怀疑脊柱关节病(如强直性脊柱炎、Reiter病)时应检查HLA-B27。[6]

X线片示可疑应力骨折或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应行骨扫描检查。跖筋膜炎时可见跖筋膜止点局部放射性浓聚。[21]

顽固性疼痛(疼痛超过12个月)、局部可触及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软组织或骨性包块,应行磁共振检查。

超声检查的指征与磁共振相似并可替代磁共振,跖筋膜炎时可见跖筋膜增厚达 4 mm。[22]超声波检查也能够显示附着点病变和低回声。由于超声相关成本较低,未来其可能成为更广泛使用的方法。[23]

转诊

如果影像学检查有异常发现应请骨科或风湿免疫科会诊。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您没有英文内容的访问权限,如有此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