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BMJ临床实践/BMJ Best Practice
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包括:跑步、肥胖、马蹄足、40-60岁年龄组、扁平足或弓形足以及长时间站立等。

足跟疼痛(刺痛或刀割样疼痛)

疼痛可扩展到脚后跟外侧。

疼痛可累及跖筋膜跟骨止点以远,内侧足弓也可出现疼痛。

休息后疼痛缓解

若要诊断足底筋膜炎,疼痛必须可以通过休息缓解。

活动后疼痛加重。

静止后运动障碍

晨起或休息后走路的最初几步疼痛明显。[5]

其他诊断因素

赤足行走疼痛加重

使用支撑性鞋垫有助于缓解症状。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

大部分均有效。

无足跟部急性外伤史

尽管也有急性创伤,但似乎与发病关系不大。

更像是一种过度劳损。

自限性疼痛

无特殊治疗大部分患者6-18个月可自行缓解。[2]

单侧足跟疼痛

1/3患者双侧发病。[3]

大多数双侧发病患者可能存在系统性疾病诱因。[5][6]

背伸-外翻试验阳性

踝关节背伸、距下关节外翻引起疼痛。

每例患者均应行此检查以排除跗管综合征。[17]

Windlass试验阳性

跖趾关节背伸出现疼痛。

每例患者均应行此检查,但跖筋膜炎患者存在假阴性。[16]

Tinel征阴性

叩诊时出现胫神经或其分支支配区域感觉异常。

每例患者均应行此检查以排除神经卡压、跗管综合征或神经炎。[18]

与跖筋膜炎并发时此检查结果可能为阳性。

危险因素

肥胖

有研究证实超重或肥胖是足底筋膜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达25kg/m^2发病风险提高一倍;体重指数达30kg/m^2,发病风险为普通人群的5.6倍。[12]

体重指数不仅仅是足底筋膜炎发病的风险因素,也与患者的功能受限相关。[12][13]

体重对于手术治疗成功与否影响不大。超重患者与体重正常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相近。

马蹄足

腓肠肌、比目鱼肌性马蹄足,踝关节背伸不能达10°。这使得行走时足底筋膜承受巨大应力,从而好发足底筋膜炎。[2]

扁平足

前足过度旋前导致内侧足弓变扁,使得跖筋膜跟骨止点处应力过高。

并且,前足过度旋前可导致胫后肌腱炎或胫后肌无力。[10]

弓形足

足弓异常增加,常见于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或第一序列跖屈位固定畸形。

由于足处于旋后位,足弓对于行走时地面的冲击吸收作用降低,导致足部广泛疲劳和疼痛。[10]

年龄超过40岁

跖筋膜炎在40-60岁年龄段多发。

年龄的增加也是好发因素之一。[3][14]

长时间站立

跖筋膜炎常见于站立位工作的人群,特别是站立的地面非常坚硬(例如混凝土)。[5][7]

跑步者

规律跑步的人群发生率约为10%。[3][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您没有英文内容的访问权限,如有此需求请联系我们。

欢迎访问BMJ临床实践/BMJ Best Practice
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包括:跑步、肥胖、马蹄足、40-60岁年龄组、扁平足或弓形足以及长时间站立等。

足跟疼痛(刺痛或刀割样疼痛)

疼痛可扩展到脚后跟外侧。

疼痛可累及跖筋膜跟骨止点以远,内侧足弓也可出现疼痛。

休息后疼痛缓解

若要诊断足底筋膜炎,疼痛必须可以通过休息缓解。

活动后疼痛加重。

静止后运动障碍

晨起或休息后走路的最初几步疼痛明显。[5]

其他诊断因素

赤足行走疼痛加重

使用支撑性鞋垫有助于缓解症状。

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疼痛

大部分均有效。

无足跟部急性外伤史

尽管也有急性创伤,但似乎与发病关系不大。

更像是一种过度劳损。

自限性疼痛

无特殊治疗大部分患者6-18个月可自行缓解。[2]

单侧足跟疼痛

1/3患者双侧发病。[3]

大多数双侧发病患者可能存在系统性疾病诱因。[5][6]

背伸-外翻试验阳性

踝关节背伸、距下关节外翻引起疼痛。

每例患者均应行此检查以排除跗管综合征。[17]

Windlass试验阳性

跖趾关节背伸出现疼痛。

每例患者均应行此检查,但跖筋膜炎患者存在假阴性。[16]

Tinel征阴性

叩诊时出现胫神经或其分支支配区域感觉异常。

每例患者均应行此检查以排除神经卡压、跗管综合征或神经炎。[18]

与跖筋膜炎并发时此检查结果可能为阳性。

危险因素

肥胖

有研究证实超重或肥胖是足底筋膜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体重指数达25kg/m^2发病风险提高一倍;体重指数达30kg/m^2,发病风险为普通人群的5.6倍。[12]

体重指数不仅仅是足底筋膜炎发病的风险因素,也与患者的功能受限相关。[12][13]

体重对于手术治疗成功与否影响不大。超重患者与体重正常患者手术治疗成功率相近。

马蹄足

腓肠肌、比目鱼肌性马蹄足,踝关节背伸不能达10°。这使得行走时足底筋膜承受巨大应力,从而好发足底筋膜炎。[2]

扁平足

前足过度旋前导致内侧足弓变扁,使得跖筋膜跟骨止点处应力过高。

并且,前足过度旋前可导致胫后肌腱炎或胫后肌无力。[10]

弓形足

足弓异常增加,常见于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或第一序列跖屈位固定畸形。

由于足处于旋后位,足弓对于行走时地面的冲击吸收作用降低,导致足部广泛疲劳和疼痛。[10]

年龄超过40岁

跖筋膜炎在40-60岁年龄段多发。

年龄的增加也是好发因素之一。[3][14]

长时间站立

跖筋膜炎常见于站立位工作的人群,特别是站立的地面非常坚硬(例如混凝土)。[5][7]

跑步者

规律跑步的人群发生率约为10%。[3][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您没有英文内容的访问权限,如有此需求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