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45% 的 RPA 为上呼吸道感染的后遗症(如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牙齿感染)。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链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较少见的病因包括韦荣球菌属、产黑素拟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也有同时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结核分枝杆菌的报道。[7][8] 上呼吸道的正常共生菌可以成为 RPA 的致病菌。[9][10][11][12] 27% 的 RPA 与咽后部意外创伤有关,例如,吞咽异物、儿童含着棒棒糖跑步时摔倒、吞咽鸡骨头等尖锐物。其余 28% 为特发性 RPA。[9][10][11]

病理生理学

咽后间隙在椎前筋膜的前方,紧挨椎前筋膜,椎前筋膜从颅底向下延伸,长度与咽部相等。它与咽旁间隙和颞下窝相连。咽后间隙和咽旁间隙被翼状筋膜隔开,但该屏障似乎不能阻止感染扩散。由于咽后间隙与上纵隔和后纵隔相连,因此感染可能通过咽后间隙扩散到胸腔。

咽后间隙包含疏松蜂窝组织和淋巴链,前者使得咽和食管在吞咽时可以活动。流经该间隙的淋巴源于鼻组织、鼻旁窦、咽鼓管以及相邻的咽组织。咽后淋巴结中的脓液通常封闭良好,因此随着疾病的发展,感染后期可能会发生垂直扩散,但在实践中很少发生。

RPA 的大部分症状和体征与上呼吸消化道梗阻增加和局部肌肉群(例如,胸锁乳突肌和翼状肌)刺激有关。

分类

病原学分类

尚没有正式的 RPA 分类,但可根据病原学对其进行分类,包括:

  • 上呼吸道感染

  • 创伤/异物

  • 特发性。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