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牙上日常形成的牙菌斑(牙生物膜)引起。它可以是急性或慢性,与牙的支持组织丧失无关。[2][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菌斑性龈炎由牙科博士并获理学硕士的 Giuseppina Campisi 与牙科博士 Giuseppe Pizzo 收集 [Citation ends].
这是一种可能与个人压力增大、吸烟过量、营养差、HIV/艾滋病以及其他某些令免疫系统受损的疾病有关的龈炎[3]它是非典型急性龈炎,在发达国家中不常见,更常见于发展中国家,为严重营养不良所致。它可能发生于共同生活的人群,但并不会人传人。[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由牙科博士并获理学硕士的 Giuseppina Campisi 与牙科博士 Giuseppe Pizzo 收集 [Citation ends].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