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新兴疗法

来自未烧伤皮肤的自体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物

烧伤后瘢痕疙瘩的生物分子特性可能与耳部穿刺后的瘢痕疙瘩截然不同。有一则报告病例,其使用来自未烧伤皮肤的自体角质形成细胞培养物治疗烧伤后大面积瘢痕疙瘩。[30]这一观察结果也反复见于大量烧伤后瘢痕疙瘩,但病例数有限且至今尚无 RCT。

组织工程化新皮

在大面积瘢痕疙瘩的重建手术中(即瘢痕疙瘩在切除后无法一期闭合),可用新皮(类似真皮组织)层与受者皮肤对合,并已显示结果较好。[31]

丝裂霉素

与 DNA 发生交联,而且通常用于治疗癌症。有一些证据表明,瘢痕切除后局部施用该药物可导致瘢痕消退。[25]证据 C不建议病灶内给药。[32]

博来霉素

该药物可打断 DNA 结构。有一些证据表明,切除后病灶内注射或局部施用该药物可导致瘢痕消退。[26][27]证据 C在治疗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方面,博来霉素也被证明优于地塞米松。[33]另一种方法是博来霉素纹身式多点注射疗法。对于治疗较大面积的 (> 100 mm^2) 病变,相较冷冻疗法联合病灶内曲安奈德,该方法更有效。[34]

氟尿嘧啶

可用于注入完好的瘢痕内或可切除后局部施用。[28][29]证据 C RCT 显示 5-氟尿嘧啶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35][36]病灶内 5-氟尿嘧啶(用作病灶周围手术切除结合外用硅酮的辅助疗法)相较病灶周围手术切除结合外用硅酮联合治疗,不发生瘢痕疙瘩的比例较高且瘢痕疙瘩复发率较低。[35]相较病灶内曲安奈德,5-氟尿嘧啶纹身式多点注射疗法也显著改善了瘢痕疙瘩治疗效果。[36]

咪喹莫特

一种免疫调节剂,其诱导应用部位产生干扰素α。咪喹莫特 (5%) 已被用作瘢痕疙瘩切除后的外用乳膏,并在一个病例系列中有治疗成功的报道。[37][38][39]一项安慰剂对照试验显示,尽管 5% 咪喹莫特乳膏的耐受性好,相较于无活性成分的乳膏,统计效力不足以检测 6 个月复发率的显著差异。[40]

维拉帕米

一种钙通道阻滞剂,也可抑制胶原蛋白合成。已报道病灶内注射维拉帕米产生可变的阳性效果。[41]此外,外用维拉帕米可用于切除后伤口处。[42]比较病灶内维拉帕米和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和肥厚性瘢痕发现,两者均可引起瘢痕的血管量、柔韧性、高度及宽度减小。[43]使用曲安奈德时这些方面的减小更快,尽管维拉帕米报告的不良反应更少。

干扰素γ和干扰素α-2b

当用于瘢痕或切除后缺损时,在病例系列中均报告两者对瘢痕疙瘩的效果具有可变性。[44]

联合曲安奈德、氟尿嘧啶及脉冲-染料激光

联合疗法优于单独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早期疗效反应。[45]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