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唤醒状态或夜间磨牙症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系列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睡眠调节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症。[2][11]促进咀嚼肌节律性活动的调节(因此导致磨牙症的产生)因素包括遗传倾向、焦虑、压力、一般的运动兴奋状态和神经递质水平(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乙酰胆碱、阿立新/下丘脑分泌素)、药物(左旋多巴、抗抑郁药)、毒品(烟草、酒精)和其他睡眠障碍如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征和周期性肢动症。[2][12]传统上,牙齿咬合和压力是清醒态磨牙症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是咬合接触模式(过度接触、错合)对在磨牙症产生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尤其是咬合干扰的实验研究中并未发现颌肌活动的增加。[2][13][14]然而,心理社会因素和精神病理学症状似乎与清醒态磨牙症相关。[15]
大部分证据支持夜磨牙症是受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和大脑兴奋作用下的中枢调控的产物这一假说。[2][11][16][9]一系列结果表明,首先是交感心脏活动增加,然后大脑活动增加、心动过速、降颌肌活动增加、呼吸通气幅度大量增加、与磨牙相关的咀嚼肌节律性活动(咬肌/颞肌)活跃,直至最终出现吞咽动作。[2]大部分夜磨牙症可在非快速动眼 (non-REM) 轻睡眠阶段(睡眠 1 和 2 期)检测到,只有不到 10% 可以在快速动眼睡眠期间检测到。已有研究表明夜磨牙症和作为睡眠期间机体内环境稳态感受器的微觉醒之间存在周期性关系。[2]也有人提出夜磨牙症可能有生理目的,导致泌涎反射的活跃,进而润滑口腔和食管。[2]相反,清醒态磨牙症可能是对外部刺激的刻板反应,如心理或生理刺激。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