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治疗步骤

无症状的病变可定期观察。大多数偶发的脑膜瘤生长缓慢;因此,此类患者应该观察治疗,除非肿瘤出现了生长而产生的相关症状。[31]

脑膜瘤的治疗常考虑手术治疗。常采用开颅手术,前颅底及鞍区的病灶可考虑内镜治疗。[32]年轻患者的首选治疗为外科切除。一项关于脑膜瘤的数据分析显示脑膜瘤的外科切除程度是影响儿童及青少年脑膜瘤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33]对于老年患者,或者是有较多的基础疾病的患者,病灶放射治疗(单一剂量或者是分次治疗)较为合理。

年龄 ≤65岁,无症状或偶然发现

无症状或者偶发的肿瘤应在治疗前监测肿瘤生长。虽然各文献报道的肿瘤的实际增长率多种多样,但大约三分之一的无症状性脑膜瘤可以保守控制5年以上。大多数的小于2.5 cm的肿瘤有一个5年的生长稳定期,此阶段肿瘤基本不生长。[34]与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特点包括T2高信号,肿瘤体积大,患者年轻。肿瘤钙化也可以提示肿瘤生长缓慢。[31][35][36][37][38][39][40]年轻患者的病灶,或者是出现瘤周脑实质水肿,若未治疗应该密切观察。建议所有偶发性的肿瘤应该每隔3到4月行影像学检查;如果肿瘤未生长,每年复查一次。

年龄≤65:症状性的任何大小肿瘤

年轻患者的首选治疗为外科切除。对于未完全切除或者高级别(大于WHO I级)的肿瘤,可辅以放射治疗。[41]但是,辅助治疗缺乏相关指南。

虽然有较高的脑脊液漏的风险,但是经鼻内经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视觉恢复程度常常较高。[42]

对于手术不能全切除的患者可以辅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对于较大肿瘤患者推荐分次立体定向放射辅助治疗,但是年轻患者不推荐。对于例如海绵窦等外科切除容易引起颅神经症状的位置首选放射治疗。[43]

年龄>65或者不适合手术患者:无症状或偶发的任何大小肿瘤

无症状或者偶发的肿瘤应在治疗前监测肿瘤生长。如果出现瘤周水肿应该密切监测。

年龄>65岁或者不适合手术:症状性直径<3 cm的肿瘤

对于老年患者,或者有严重基础病的患者,只要肿瘤大小稳定应该观察。如果肿瘤出现进展性症状或神经功能缺失需要切除时,首选放疗[或者是一次剂量(放射外科)或者是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FSRT)]。如果肿瘤进一步生长,应行外科切除,切除不尽时辅以分次立体定向放射辅助治疗。

年龄>65岁或不适合手术:症状性直径≥3 cm的肿瘤

如果患者症状不明显(无进展或者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或肿瘤体积稳定应连续观察。手术切除常用来减少肿瘤占位效应及神经结构压迫,如果需要,应尽量全切除。外科切除辅以放射治疗 (SRS 或 FSRT)以治疗未完全切除的残余病灶。

外科切除失败

对于外科切除失败的脑膜瘤,应考虑补救性放疗,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者化疗。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RS)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技术是一种利用专门的计算机射线发射技术将单次大剂量的放射治疗靶向治疗小的肿瘤灶的技术。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SRT)

分次立体定向放疗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多次低剂量射线发射至任何肿瘤体积的技术。这种技术是多次治疗而并非单次治疗。二级和三级脑膜瘤手术切除后也经常给与放射治疗。

化疗

没有脑膜瘤的标准化疗方案。均在实验研究当中。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