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检查

检查
结果

斑贴试验

检查

疑似患有接触性皮炎时进行,以识别变应原。

根据临床病史选择试验用变应原。也可采用最常见变应原筛盘。其中包括薄层快速使用表皮试验(TRUE 试验)和北美接触性皮炎协作组的筛盘。

进行两次读数:在斑贴贴好 48 小时后进行首次读数,并在 72 小时至 1 周内进行第二次读数。

可采用光斑贴试验检测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光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PACD) 的变应原回顾性图表分析发现了防晒品 (23.2%)、抗菌剂(23.2%,主要是硫双氯酚)、药物 (20.3%)、芳香剂 (13%)、植物和植物衍生物 (11.6%) 及杀虫剂 (8.7%) 的致病比例。[24]

估计斑贴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 85% 左右,假阳率在 15% 至 18% 之间。[1]

对斑贴试验出现相关阳性反应的儿童中,有 34.0% 的最终诊断结果可能包含特应性皮炎,而成人的这一数据仅为 11.2%。[20]

多重致敏更常见于手部皮炎患者中,表明此类患者应接受针对其他变应原进行的更详尽的超敏反应评估。[21]

如果患者的皮炎并非由变应原引发、试验技术不够充分(例如患者正在使用全身皮质类固醇或被晒伤)或者试验中并未使用相应的变应原,则可能出现阴性试验结果。

为了改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诊断,建议在斑贴试验外进行标准化剥离斑贴试验。[22]

试验区域附近有活动性皮炎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阳性试验结果。[19]

结果

阳性结果显示应用 2 至 7 天内 1+ 至 3+ 级炎症

反复开放应用试验 (ROAT) 或刺激物使用试验 (PUT)

检查

使用疑似致病因素在未受累皮肤区域进行 ROAT 或 PUT,每天两次,持续一周。

该试验能最好地模仿由润肤膏、防晒品和化妆品等驻留型产品引发的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和 ROAT 间的相关性可能存在变化。[25]

结果

应用部位的炎症或皮炎


需要考虑的检查

检查
结果

皮肤活组织检查

检查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ICD) 显示多变的表皮结果,包括溃疡、海绵样水肿、角化不全、伴表皮苍白的坏死或伴中性粒细胞的皮肤棘层松解。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ACD) 显示海绵样水肿和起疱,在急性期可能出现或不出现真皮和表皮内嗜酸粒细胞。在亚急性和慢性期间有较多的表皮增生、角化不全和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

结果

ICD:表皮结果多变;ACD:海绵样水肿,起疱


检查
结果

反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RCM)

检查

无创 RCM 可以显示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学特征,包括角质层破坏、角化不全、棘层和颗粒层海绵样水肿和胞吐作用。只利用 RCM 进行了初步研究,表明可在缺乏阳性反应临床证据时采用 RCM 检测阳性斑贴试验反应。[26]

尽管有人提出反射共聚焦显微镜检查 (RCM) 是一种前景广阔的、区分急性变应性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的辅助工具,并可预见亚临床皮肤变化,但将其用作常规方法为时尚早。如果出现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则会显示严重的表皮破坏。[23]

结果

接触性皮炎的组织学特征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