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溶血有许多病因。

  • 遗传性原因分为 3 大类:

    • 遗传性红细胞缺陷(膜缺陷)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热异形细胞增多症

    • 酶缺乏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 异常血红蛋白 (Hb) 生成 - 镰状细胞贫血、地中海贫血。

  •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 自身抗体是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的病因,通常包含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硬皮病)中或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例如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

    • 免疫溶血性贫血可分为温或冷反应抗体,取决于抗体与红细胞在何种温度下结合最活跃。

    •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包括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或输血反应性溶血性疾病。

    • 许多药物与溶血有关,一些药物通过免疫介导机制引起溶血,另外一些药物通过非免疫介导机制引起溶血。

    • 溶血的其他非免疫介导病因包括感染、各种形式的创伤(如 DIC 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恶性高血压、子痫、妊娠期 HELLP 综合征 [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计数]、机械心脏瓣膜、行军性溶血、热损伤、渗透性溶解)、脾功能亢进和肝病。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是一种罕见疾病,可导致获得性红细胞膜缺损,继而引起溶血。

病理生理学

血管内或血管外红细胞破坏导致的溶血性贫血。由于抗体免疫靶向,网状内皮系统细胞会加速红细胞的破坏,导致血管外溶血,温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就属于此种情况。由于补体介导的溶胞作用或人工心脏瓣膜或微血管病变导致直接的红细胞损伤,血管内红细胞会被破坏,导致血管内溶血。

自身抗体包裹的血管外红细胞的破坏是自身免疫性溶血的最常见病因(Coombs 阳性)。由于网状内皮细胞破坏了红细胞膜,所以表面积较小的红细胞在外周血涂片上看起来像球形红细胞。与此相反,微血管病变会造成红细胞创伤性破裂,继而导致涂片上可见红细胞碎片或裂红细胞生成。这还会使红细胞 LDH 和 Hb 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血红蛋白尿。结合珠蛋白结合游离的 Hb,导致结合珠蛋白减少,可在许多溶血性贫血病例中观察到此种情况。由于红细胞寿命明显缩短,并且脾脏会清除衰老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遗传病因(包括膜缺陷、酶突变和血红蛋白病)通常会导致贫血。球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以及一个有核红细胞的外周血涂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球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以及一个有核红细胞的外周血涂片源自弗吉尼亚大学药学院 John Densmore 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红细胞碎片或裂红细胞(箭头)的外周血涂片[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红细胞碎片或裂红细胞(箭头)的外周血涂片源自弗吉尼亚大学药学院 John Densmore 的个人收藏 [Citation ends].

分类

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免疫性或非免疫性

免疫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常呈阳性):

  • 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体温条件下,抗体(通常为 IgG)结合最为活跃。与潜在疾病(例如 SLE、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

  • 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体在低于体温的温度下结合红细胞。(通常是 IgM,但也可能是 IgG)。可能是特发性,或与感染或恶性肿瘤有关。

  • 药物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或输血反应性溶血性疾病。

非免疫性(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阴性):

  • 感染:疟疾、巴贝虫病、巴尔通体病。

  • 细菌毒素: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 药物引起(通过非免疫机制)。

  • 外伤:微血管病性溶血(例如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子痫、妊娠期 HELLP 综合征(溶血、肝酶升高、低血小板计数);人工机械心脏瓣膜;行军性溶血。

  • 膜功能紊乱(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肝病。

  • 热损伤。

  • 渗透性溶解。

  • 脾功能亢进。

先天性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膜疾病:

  •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 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 热异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酶缺陷: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血红蛋白病:

  • 镰状细胞贫血

  • 地中海贫血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