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危险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人工机械心脏瓣膜、原籍是地中海、中东、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或东南亚地区、血红蛋白病或红细胞膜缺陷家族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热损伤或者近期使用头孢菌素、青霉素、奎宁衍生物、非甾体抗炎药、萘或蚕豆。
贫血的非特异性体征。
由红细胞破坏致使胆红素升高引起。
提示溶血的遗传性病因,例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地中海贫血或镰状细胞贫血。
一种导致获得性红细胞膜缺损从而引发溶血的罕见疾病。其特征是溶血、血栓风险增加和骨髓衰竭。[18]
可能引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性溶血。卫生球中含有萘。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伴 X 染色体的酶代谢缺陷,可导致患者在患病或用某种药物后发生溶血。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的红细胞酶缺乏症。
可因微血管病变破坏红细胞,从而引起溶血。
循环性外伤可导致行军性溶血。
药物通常通过氧化性应激反应引发红细胞的非免疫性破坏。
除草剂通常会通过氧化性应激反应引起红细胞的非免疫性破坏。
传染性病原体和红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会导致溶血。[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显示红细胞包含发育期间日疟原虫寄生虫的血涂片的显微照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Mae Melvin 博士 [Citation ends].
传染性病原体和红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会导致溶血。[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显示红细胞内存在大量巴尔通氏体属环形寄生虫的显微照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Mae Melvin 博士 [Citation ends].
传染性病原体和红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会导致溶血。
传染性病原体和红细胞的直接相互作用会导致溶血。
磷脂酶 C(α 毒素)引发的毒素分泌可导致大量溶血,但比较罕见。[23]
荚膜多糖与红细胞膜结合,感染患者产生针对此复合体的抗体。[24]
可能与脾肿大和溶血有关。尤其是酒精性肝硬化会导致红细胞膜结构改变,继而引发溶血症。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
BMJ临床实践的持续改进离不开您的帮助和反馈。如果您发现任何功能问题和内容错误,或您对BMJ临床实践有任何疑问或建议,请您扫描右侧二维码并根据页面指导填写您的反馈和联系信息*。一旦您的建议在我们核实后被采纳,您将会收到一份小礼品。
如果您有紧急问题需要我们帮助,请您联系我们。
邮箱:bmjchina.support@bmj.com
电话:+86 10 64100686-612
*您的联系信息仅会用于我们与您确认反馈信息和礼品事宜。
BMJ临床实践官方反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