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腕部皮下肿块

腕背侧囊肿通常位于桡骨背结节远端及周围。 腕掌侧囊肿通常位于桡侧腕屈肌腱和桡骨动脉之间。

虽然其直径最高可达 8 cm,但仍以 1~4 cm 为多。

特征包括光滑、轻微移动且与基底肌腱无连接。

手腕疼痛

患者可能会出现继发于周围结构受压的偶发性疼痛不适。 某些患者仅在活动后才会出现这种疼痛。

体格检查通常无法检测出隐匿性腱鞘囊肿,但隐匿性腱鞘囊肿可能是腕关节模糊疼痛的病因。

腕背侧腱鞘囊肿可压迫骨间后神经,导致腕部区域疼痛。[16]

无触痛性肿块

除非囊肿覆在神经结构上,否则触诊时仅有轻微疼痛至无疼痛。

活动后肿块增大

腱鞘囊肿通常随受累肢端的剧烈活动而暂时性肿大。 休息期间,大小恢复正常。

透光性肿块

当将小手电置于囊肿旁时,通常可观察到充满液体的囊肿发出微红光。

其他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危险因素可包括 20~40 岁年龄段、女性、外伤史以及舟月骨不稳定。

无法记起肿块发作时间

患者通常无法记住肿块始发时间。

影响美观而令人不快的肿块

囊肿常表现为外观受影响。

手或指冰凉

桡动脉受压会导致手部桡侧血流受影响。

感觉异常或手指无力

若神经结构受压,则患者可能会出现手/指感觉变化。

手部感觉减退

腕背侧腱鞘囊肿可压迫桡浅神经,导致手背感觉减退。[16]

腕掌侧腱鞘囊肿可压迫尺神经,导致小指和无名指的感觉减退。[17]

腕掌侧腱鞘囊肿还可压迫中间神经,症状类似腕管综合征。[17]

危险因素

女性

它们更可能出现在女性中,女男比率为 3:1。

10~30 岁

该病通常影响 20~40 岁的患者,但可见于任何年龄人群。

创伤

尚无确认腕关节外伤和导致囊肿形成之间是否存在明确关联。 当问及损伤史时,10%~40% 的患者可能忆起在腱鞘囊肿出现前,某部位有特定外伤事件。[4]

舟月骨不稳定

舟月骨的骨间韧带受损或破裂一直假定为腕背囊肿的形成原因。[5] 此外,还有报告称腱鞘囊肿切除后持续疼痛患者的舟月骨韧带出现慢性损伤。 但是,两者间尚无明确联系,并且大多数腱鞘囊肿患者没有任何舟月骨不稳定或受损的体征或症状。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