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副黏病毒属。它是由一种基质蛋白和2种表面糖蛋白组成的包膜病毒。两种糖蛋白为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和融合因子,能各自协助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相互吸收和融合。[14]外壳是由双层脂质膜组成,致使病毒对乙醚和酒精的消毒剂敏感。[2]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目前分为A-L12个基因型,它们的患病率因地理位置而异。[14]人类是流行性腮腺炎的唯一自然宿主。[2]

病理生理学

本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亲密接触,或污染物传播。[1]潜伏期通常为14至18天,起病前1-2天传染性最大。发病前7天至发病后9天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疫苗接种状况似乎不影响唾液中病毒排出时间。[2]

病毒复制的原发部位是上呼吸道的上皮细胞,而感染局限于呼吸道较为少见。通常,病毒迅速蔓延到局部淋巴组织,随之出现病毒血症,致使病毒侵犯身体其他部位。[1]感染单核细胞也是病毒传播的一种手段。[2]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对腮腺上皮细胞具有特殊亲和性,病毒复制常发生在腮腺导管上皮,引起组织间质水肿、局部炎症、腺体痛性肿胀。[2]

一般情况下,流行性腮腺炎感染后可产生终身免疫。然而,1%至2%可出现再次感染。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