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口腔黏膜炎的诊断通常依靠病史和体格检查。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癌症的化疗和/或放疗史。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辅助检查以排除临床表现与黏膜炎相似或合并黏膜炎的其他疾病。

病史和体格检查

病史应包括个体接受的癌症治疗类型,包括治疗方案和强度。密集化疗方案、口腔放疗、证据 C分割放疗方案、以及证据 C口腔癌化疗证据 C都与口腔黏膜炎风险增加明显相关。[2][5]

应询问患者口腔疼痛或出血等相关症状并询问吞咽困难以及食物和液体摄入的任何困难。维持食物和水经口正常摄入的能力受黏膜炎严重度的影响。应评估是否出现功能损害及损害的程度(例如,患者是否能够食用普通食物、食用并吞咽特定食物、或者是否无法充分地进食和水)。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常有口干的主诉。因可伴有胃肠道黏膜炎,患者还可能诉腹泻。

检查可发现口腔黏膜的改变包括黏膜红斑、片状或融合性溃疡(通常伴表浅性假膜),或者在罕见的情况下,发现明显的黏膜坏死。[21]对于接受化疗的患者,病损可为单侧或双侧,通常局限于非角化的口腔黏膜。常见部位包括颊粘膜、黏膜炎:颊黏膜[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黏膜炎:颊黏膜来自 Rajesh V. Lalla (DDS、PhD、CCRP、DABOM) 的教学收藏;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舌缘、黏膜炎:舌背外侧缘[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黏膜炎:舌背外侧缘来自 Rajesh V. Lalla (DDS、PhD、CCRP、DABOM) 的教学收藏;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舌腹和软腭。在接受标准剂量化疗的患者中,病损通常发生在治疗开始后2周内,并在2-4周内消退。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接受高剂量化疗的患者,病损持续时间可能更长,这些患者的黏膜炎消退常与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恢复同时发生(尽管该时间关系可能无因果关系)。

放疗后的口腔黏膜炎仅限于放疗部位。病损更多见于非角化黏膜,但如果角化黏膜(如硬腭、舌背)直接暴露于高剂量辐射,也会出现相应病损。在6-7周内接受6000到7000cGy放疗的患者通常在1-3周后出现黏膜红斑,之后3-5周内出现口腔溃疡。放射剂量的增大会使病损加重,可能需要3到10周才能愈合,这取决于病损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发热可能与感染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对于任何实测体温>38.3°C(101°F),或≥38°C(100.4°F)持续1小时的患者,应快速评估是否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同时进行血培养,以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口腔黏膜溃疡会成为宿主菌群侵入血液的门户。

病损可能并继发性病毒或真菌感染,有时可能位于黏膜炎不常累及的部位,例如角化黏膜(硬腭、牙龈、舌背),愈合可能延迟。病毒感染,通常是单纯疱疹病毒(HSV),表现为疱疹型溃疡,更常见于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例如正在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2]继发性真菌感染,通常由白色念珠菌引起,但也可由其他念珠菌属(如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引起,常见于接受头颈部放化疗的患者,尤其是唾液分泌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23]白色假膜型念珠菌病在临床上较易诊断。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可能表现为腭部的通红色萎缩性病损,舌背的丝状乳头片状萎缩,或颊黏膜上点状红斑。

诊断标准

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常用术语标准4.03版:[21]

  1.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无干预指征

  2. 中度疼痛,不影响进食。

  3. 剧烈疼痛,影响进食。

  4. 危及生命;有紧急干预指征。

  5. 死亡。

实验室试验

大多数患者无需行特殊检查。如果症状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应进行全血细胞分类计数和血培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计数必须在相关的恶性肿瘤的背景下来解释。然而,如果出现发热伴ANC<500 cells/μL,或ANC<1000 cells/μL,但预计将下降至ANC<500 cells/μL,提示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如果口腔病损表现不典型,或者出现在不常累及的部位(角化黏膜,例如牙龈)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需要进行其他检测,以排除其他或并发症诊断。假膜型念珠菌病可通过真菌涂片镜检来确诊。但对于红斑型念珠菌感染,菌丝数量很少,可能需要进行真菌培养。病毒培养或病损处体液的PCR检测可证实HSV感染,PCR的灵敏度高于病毒培养,但在一些地区可能无法进行该项检测。[2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