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增强化疗方案、口腔区域的放疗和口腔癌放化疗。[2][5]

口腔黏膜红斑或溃疡

口腔黏膜改变可表现为红斑、片状溃疡或融合性溃疡(表面常常覆盖渗出物形成的假膜)及明显坏死。黏膜炎:舌背外侧缘[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黏膜炎:舌背外侧缘来自 Rajesh V. Lalla (DDS、PhD、CCRP、DABOM) 的教学收藏;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黏膜炎:颊黏膜[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黏膜炎:颊黏膜来自 Rajesh V. Lalla (DDS、PhD、CCRP、DABOM) 的教学收藏;经许可后使用 [Citation ends].

病损常见于非角化黏膜。

疼痛和饮食受限的程度与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和累及范围相关。

口腔黏膜炎的患者,可同时伴发念珠菌感染,表现为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鹅口疮)或红斑型(萎缩性)念珠菌病,也可伴发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表现为疱疹性溃疡。在这些病例中,病损可见于黏膜炎不常累及的部位,例如角化黏膜(硬腭、牙龈、舌背),且愈合可能延迟。

口腔疼痛

疼痛程度与黏膜炎严重程度相关。有溃疡存在时,疼痛最为明显。疼痛影响患者的饮食。

其他诊断因素

饮食受限

黏膜炎的严重程度会影响食物和水的摄入。应评估患者是否出现饮食受限及饮食受限的程度(例如,患者可食用普通食物,可食用特定食物,或无法正常进食)。

腹泻

同时伴有胃肠道黏膜炎患者可能出现这一症状。

口干症

头颈部接受放疗的患者因唾液分泌功能受损,可出现口干。

发热

发热可能与感染有关,也可能是因为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如果患者实测体温>38.3°C(101°F),或≥38°C(100.4°F)持续1小时,应快速评估是否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同时进行血培养,以便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口腔黏膜溃疡会成为宿主菌群侵入血液的门户。

危险因素

强化化疗方案

与其他化疗药物相比,某些化疗药物可引起更严重的黏膜炎。[2]氟尿嘧啶是一种黏膜毒性特别强的药物。与较长时间静脉输注的方案相比,静脉推注氟尿嘧啶更易引起黏膜炎。包含多西紫杉醇、阿霉素、环磷酰胺的乳腺癌高剂量化疗方案(如TAC方案)引起口腔黏膜炎的风险较高。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a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HSCT)并且接受全身放疗的患者,发生口腔黏膜炎的风险也很高。[3]

口腔的放疗

放射性黏膜炎通常局限于放疗部位。与头颈其他部位相比,口腔和口咽部原发性恶性肿瘤患者通常更容易发生口腔黏膜炎。[5]证据 C放射性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接受放疗的剂量和时间。大多数接受5000 cGy放疗剂量的患者会出现溃疡性黏膜炎,与接受传统放疗的患者相比,接受分割放疗的患者更易出现溃疡性黏膜炎。[5]证据 C

放化疗

与单独接受化疗的患者相比,同时接受头颈部放疗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口腔黏膜炎。[5]证据 C

药物代谢酶的基因多态性

化疗药物代谢所涉及的分子的基因多态性,能够影响使用这些药物后发生黏膜炎的风险。例如,氟尿嘧啶的代谢酶二氢嘧啶脱氢酶的基因突变,增加了使用该药后发生黏膜炎的风险。[8]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