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诊断步骤

如有合理临床证据提示感染的可能性,在等待化验结果的同时,应及时对患者及与其密切接触者实施暴露后预防措施。

病史

详细的病史可突出较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流行地区居住史、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史、男同性恋者、高风险地区旅行史、滥用毒品史、食源性暴发以及托儿所儿童或工作人员接触史。[24]甲型肝炎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的水源或冰而感染包括从污染水源中收集的贝类或已感染病毒的食物处理人员接触过的食物。而在大约半数的病例中,并没有明确的危险因素。[19]病史亦应评估合并其他肝脏疾病的风险或是否有相关病史,如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或)肝硬化。因为上述情况合并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进展为暴发性甲型肝炎的风险大大提高。

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平均28天(15-49天)。临床过程可分为黄疸前期和黄疸期。[2]黄疸前期持续5-7天,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突然出现的恶心、呕吐、腹痛、发热、不适,乏力及头痛。出现相对少的症状包括:关节痛、肌痛、腹泻、便秘、咳嗽、瘙痒和荨麻疹。[18]体征包括:脾大、肝大、右上腹肝区触痛、颈后淋巴结肿大及心动过缓。[18]数天至1周内进入黄疸期,可见尿色加深、陶土样大便、黄疸及瘙痒。随着黄疸期的开始,黄疸前期的症状通常会减少。通常在2周内黄疸达高峰。

暴发性肝炎可见于不足1%的患者,其特点为黄疸恶化和肝性脑病。这源于肝功能的严重损伤,或在无肝脏基础疾病情况下出现肝细胞严重坏死。[34]与过度宿主免疫应答有关。[35][36]

诊断性检查

在临床症状开始出现时可尽快行血清肝酶和胆红素检查。[17][18]转氨酶水平可超过10 000U/L,但转氨酶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略有相关。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通常高于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通常不明显,胆红素水平通常升高至约85.5-171.0μmol/L(5-10mg/dl)。

血尿素、血肌酐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也可在发病初期在基线水平检测。尽管肾衰竭不常见,但可见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37]重型甲型肝炎患者可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超过177μmol/L(2mg/d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及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低于2600U/L。

抗HAV-IgM和抗HAV-IgG抗体可同时检测。血清抗HAV-IgM抗体在症状出现时即可呈阳性,在急性期或早期恢复期达高峰,阳性可持续约4-6个月。化验结果应与临床特征相关。一些无症状患者可能既往曾感染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AV-IgM抗体存在时间可能更长。假阳性实验结果和无症状感染者中抗HAV-IgM均可呈阳性(多见于年龄小于6岁的儿童)。[38]抗HAV-IgG阳性可持续长达几十年。其他的诊断技术包括粪便、体液、血清、及肝脏组织中甲肝病毒RNA检测。这项检查并不常用,通常只在实验室研究中作为辅助手段。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