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突发心脏骤停家族史

应评估潜在QT间期延长家族症状或家族性心肌病。

肺部疾病

缺氧和高碳酸血症是突发心脏骤停的原因。

胸痛

中央压迫胸痛放射至左肩表明可能有心肌缺血。

心悸

预先存在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晕厥

结构性心脏病或预先存在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存在其他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CAD、左心室功能不全、肥厚型心肌病和长QT综合征。

心脏瓣膜病

有心脏瓣膜病病史发生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的风险;评估过程中,具体的要注意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狭窄。

延长QT间期或造成电解质紊乱的药物

某些药物可能会增加QT间期延长风险。这些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索他洛尔、胺碘酮、丙吡胺、多非利特、吩噻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CredibleMeds: drugs that prolong the QT interval

使用利尿剂会增加电解质紊乱的风险。

非法药物

可能会增加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风险; 应排除使用可卡因。

创伤

心包填塞、瓣膜功能障碍、心肌穿孔或张力性气胸的风险。

其他诊断因素

高血压

缺血性心脏病、心室肥厚和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高胆固醇血症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潜在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症。潜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肾疾病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风险。

潜在的电解质异常。

冠状动脉疾病家族史

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颈静脉搏动增强

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脏杂音

可能心脏瓣膜原因。

肺部听诊异常

捻发音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或无呼吸音可能表明气胸。

气管偏移

提示张力性气胸。

神经功能缺损

神经系统检查异常可能表明颅内病变引起心脏骤停。

进食障碍史

由于营养不良或呕吐、饮食失调导致的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和/或低磷酸盐血症)会导致室性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37]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疾病

突发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是CAD。[2]MI和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同样增加了突发心脏骤停的风险。然而,鉴于很多有CAD的患者不会出现心脏骤停,这些危险因素与心脏骤停的关联度尚未经证实。[23]

左心室功能不全

与突发心脏骤停显著相关,不论是不是缺血性心脏病或非缺血性扩张性心肌病的结果。[24]有研究证明,从未发生过心脏骤停的患者植入体内除颤器,可显著降低该部分人群因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死亡率。[25]

肥厚型心肌病(HCM)

肌原纤维紊乱、心肌瘢痕和缺血都有可能成为HCM患者心律失常的原因。[26]虽然这类患者发生心脏骤停的整体风险较低,肥厚型心肌病是年轻人心脏骤停的头号心血管原因。[27]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VD)

右心室心肌(有时是左心室心肌)被纤维脂肪浸润取代的遗传性疾病。回顾性分析ARVD患者资料发现近1/4患者在40岁前会出现突发心脏骤停死亡。[28]

长QT综合征(LQTS)

由于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或多种不同药物引起的获得性功能异常。[20]有报道显示,先天性LQTS患者若不进行治疗,10岁前出现心脏骤停的风险高达60%。[29]即使患者有QT间期>500ms、某些基因突变、女性和晕厥史等高危因素,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仍然可以使该风险明显降低。[30]

急性内科或外科急症

心脏骤停的潜在原因包括肺栓塞、缺氧、低血容量、高血钾或低血钾、氢离子过多(酸中毒)、低体温、低血糖或高血糖症、创伤、张力性气胸、血栓(PE,MI)、中毒(如肾功能衰竭或药物中毒)、心包填塞和颅内病变。

Brugada综合征

心电图特征性表现为伪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与V1-V3导联ST段抬高。[31]该病被认为是由于常染色体显性SCN5A基因突变,它编码一个功能性心脏钠通道并容易诱发心律失常,虽然该基因的已知突变仅在18%至30%有症状的患者中被发现。[32]

值得注意的是,该综合征造成的心脏骤停占4%,而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脏骤停中,这一比例高达20%。[32]

吸烟

吸烟与突发心脏骤停风险增高有关。[33]这可能由于尼古丁介导的心肌需氧量增加、诱导儿茶酚胺释放、冠状动脉痉挛,以及相关的心律失常。[34]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