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冠状动脉病变 (CAD)、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以及高龄都是新发心房颤动的已知危险因素。[2][4][5][10] 但房颤也可出现于无任何潜在心脏或非心脏疾病的情况,如大量饮酒后。[5][19]

病理生理学

心房颤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涉及多种病因和复杂的电生理变化,心房颤动是其最终的共同通路。[2][4][5][20][21][22] 房颤通常与结构和组织学异常的心房有关,这些异常由潜在的心脏疾病所致。心房扩张合并纤维化和炎症可导致心房组织内的不应期有所差异并促使电折返,进而导致心房颤动。心房扩张时母波分级为多个小波,同时不应期减短、心房传导减慢,从而导致持续性心房颤动。心房内存在异位兴奋灶(通常位于肺静脉内)快速发放冲动,可诱发心房颤动并经由第一种机制维持心房颤动。[21]心房颤动的多个小波在心房内相互竞争,经房室结传导多种信号。[Figure caption and citation for the preceding image starts]: 心房颤动的多个小波在心房内相互竞争,经房室结传导多种信号。摘自:Cox D, Dougall H. Student BMJ. 2001; 09: 399-442 [Citation ends].

心房颤动也可以由其他快速心律失常恶化演变而来,如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者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后者在隐性或显性旁路存在时出现。[5][10][4][22][20] 预激综合征患者存在先天性旁路,可导致心律失常。

新发心房颤动可导致冠脉血流量增加。但这并不足以代偿心室节律异常时心肌耗氧量的增加。[23] 心肌缺血甚至可能会发生在无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中,并导致左心室功能不全及随后的胸部不适、头晕和气促症状。[23]

分类

心房颤动亚型分类

由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美国心脏协会 (AHA)、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 以及心律协会 (HRS) 制定的房颤患者管理相关的临床实践指南将房颤分为以下类型:[2]

  • 阵发性心房颤动:反复发作的心房颤动且在 7 天内自发终止。

  • 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 7 天以上。

  • 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时间>1 年的心房颤动。

  • 永久性房颤:通过心脏复律难以治疗且无法恢复或维持窦性心律,因此房颤被确定为最终心律。患者和医生已经决定不再使用任何方法以试图恢复窦性心律,包括导管或者手术消融。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不存在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或人造生物心脏瓣膜,也未行二尖瓣修复术。

欧洲心脏病学会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还提供了一种临床分类方法:[3]

  • 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例如左心室或舒张功能障碍、长期高血压。在这种情况下,心房颤动发作是住院的常见原因,也是不良结局的预测因素。

  • 局灶性心房颤动:患者通常较年轻且为症状性,并伴有反复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和频繁的短阵阵发性心房颤动。

  • 多基因性:可表现为早发心房颤动。

  • 术后:一般发生在心脏手术后,为自限性。

  • 与二尖瓣狭窄或人工心脏瓣膜相关。

  • 运动员:一般为阵发性;与运动持续时间/强度相关。

  • 单基因性:各种遗传性心肌病,包括离子通道病。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