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史和查体

关键诊断因素

存在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他房性心律失常、心胸外科手术及甲状腺功能亢进。

脉率不规则

虽然是心房颤动的一个标志,但在脉率非常快时可能不能发现脉率的不规整。

其他诊断因素

心悸

心悸通常被描述为胸部扑动或者感觉到心跳“加速”或“急速跳动”。

低血压

心房颤动伴随心室率过快可能会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颈静脉压升高。

新发心房颤动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额外心音

听诊可发现潜在的心脏瓣膜病,如因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

心力衰竭时可闻及奔马律。因不存在心房收缩泵血,通常无法听到 S4。

如存在心包炎,可听到心包摩擦音。

头晕

由心率过快和低血压导致。

呼吸困难

气促和端坐呼吸病史,表明可能存在潜在心力衰竭。

啰音

可能会出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

卒中征兆

急性卒中的征兆,例如偏瘫或言语障碍,可能为心房颤动的首发症状。

在一项纵向研究中,缺血性卒中可增加偶发心房颤动的风险,尤其是在 CHADS2 或 CHA2DS2-VASc 评分较高的人群中。[27]

危险因素

年龄增长

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与房颤风险显著相关(年龄每增长十岁,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2.1 和 2.2)。[24]

糖尿病

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与心房颤动风险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1.4 和 1.6)。[24]

高血压

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与心房颤动风险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1.5 和 1.4)。[24]

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与心房颤动风险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4.5 和 5.9)。[24]

心脏瓣膜病

在男性和女性人群中均与心房颤动风险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1.8 和 3.4)。[24]

冠状动脉病变 (CAD)

冠状动脉病变和心肌梗死均与心房颤动风险显著相关(男性和女性的比值比分别为 1.4 和 1.2)。[24]

其他房性心律失常

可能与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或者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有关。[3]

心胸外科手术

常见术后并发症。[3]

甲状腺功能亢进

约有 10%~15% 未经治疗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发生心房颤动。[25]

缺氧性肺病

包括 COPD 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3]

酒精中毒

可能与房颤相关(在每周摄入的酒精饮品≥35 的男性中,风险比为 1.45)。[19]

肥胖

肥胖人群中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交感神经活动性增强、存在更多炎症以及心房脂肪浸润可能更严重。[3]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