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 Best Practice

病因学

老年患者中从站立高度跌倒而导致的髋部骨折在髋部骨折中所占的比例最高。[9][11] 这与骨质减少或骨质疏松疾病有关。[16][17]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US)共识会议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损害骨强度、使人骨折风险增加的骨骼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骨密度和骨质量。”[18] WHO 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骨矿密度较青壮年正常峰值的降低程度等于或小于 2.5 个标准差。[19] 将骨质减少定义为 T 值骨矿密度较青壮年正常峰值的降低程度介于 -1.0 至 -2.5 个标准差。[9][19] 骨量峰值的降低程度每减少 1 个标准差,男性和女性罹患股骨近端骨折的风险几乎增加三倍。[20] 还发现骨矿密度低与阿尔茨海默氏痴呆有关联。 实际上,近期有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氏痴呆患者罹患髋部骨折的风险可能增加,部分程度上可能源于骨矿密度低。[21]

较年轻患者中,主要病因学为高能量创伤,包括机动车事故和从高处坠落。[15]

病理生理学

骨折病理生理学包括皮质分裂、骨膜损伤及髓内和网状构造损伤。 组织学研究显示,皮质变薄和小梁骨骨量和连通性减少在骨质疏松症中尤其可见,表明骨质量较低,因此机械强度减少,从而导致骨折。[22] 实验研究中还观察到与年龄有关的骨细胞生存能力下降。[23] 股骨近端骨折之后还会发生炎症反应。[24]

分类

一般分类

  1. 囊内骨折(位于髋关节囊内 - 通常被称为股骨颈骨折)

    • 经颈

    • 中颈

    • 基颈

  • 囊外髋部骨折(位于髋关节囊外)

    • 股骨粗隆间骨折

    • 股骨转子下骨折(按照传统分类方法不属于髋部骨折,本文不予讨论)。

  • Garden 分类[1]

    囊内(股骨颈)骨折可被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 1 型:外翻嵌插

    • 2 型:无移位

    • 3 型:移位 < 50%,内翻

    • 4 型:完全移位。

    然而,可靠性研究已指出,使用这种骨折分类方法,不同评估者以及同一评估者在不同时间都很难达成一致。[2]

    Evans 分类[3]

    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被进一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 两部分骨折无移位

    • 稳定型两部分骨折,伴有骨折线自上外侧走向中下部

    • 移位,伴有部分转子粉碎,但后中皮质完好

    • 三部分骨折,伴有后中皮质粉碎

    • 四部分骨折,累及大小转子。

    骨科创伤协会分类[4]

    囊内(股骨颈)骨折

    • B1 组:非移位性至细微移位性经颈骨折

    • B2 组:经股骨颈骨折

    • B3 组:移位性非接触性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

    • A1 组:单纯两部分骨折

    • A2 组:后中片段式粉碎性骨折

    • A3 组:骨折线延伸至中部和外皮质(包括反转子骨折类型)。

    Pauwels 分类[5]

    这是一种历史分类,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制定并公布。 它以前后位投影上可见的骨折角度为基础。 制定该分类的初衷在于预测骨折不愈合;然而,观察性预后研究未证实这一点。[6]

    • 1 级:< 30°

    • 2 级:30° 至 50°

    • 3 级:> 50°。

    使用此内容应接受我们的免责声明